的案頭,每一件,都需要有個批示。
萬曆終於發火了。
他要開展他自己的新政,不想再看到亂哄哄。
為此他接連下詔,說了如下的一番意思:
先前權奸當道的時候,科道不置一詞;等到罪人已被逐斥,又紛紛攻擊不已,實在有傷國體。言官論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知道事情的始末,不分人品的高下,動不動就肆意詆譭,弄得大臣人人自危,成何體統?奸黨現已斥退不少了,今後要為國家愛惜人才,講究“和平之道”,再有違旨追究往事的,定重治不饒!
他終於知道,逞一時之快是沒有用的,毫無建設性。大家不過都是在唱道德高調,以洩私憤而已。
萬曆是個執拗的人,不知他後來是否後悔過“倒張”。這個運動,是他自己放棄了一個道德制高點,自己把自己降為曾受壞人矇蔽的君主,成了在這次運動中唯一不得不做“懺悔”的人。
倒張是很痛快,但萬曆沒想到,這無疑是一次自汙行為。
張居正已經走了,昔日的桎梏已消失,前首輔的身後名聲是無害的,何不繼續打他的旗號,在原有的政治軌道上推進。必要時也可做大幅度修正,甚至口喊前進而倒行逆施也不妨。這樣做,不僅自己昨天正確,今天也正確,又何樂而不為?
放棄現成的合法性不用,非要否定與自己脫不開干係的過去,以取得新的合法性,不是多此一舉麼?
過去局面也曾經亂過,但張居正是個鎮得住外廷的首輔。君臣倆一唱一合,亂局很快就能彌平。
而現在,張四維不具備鎮住全域性的能力,且還在和皇帝鬥心眼,亂糟糟的局面需要萬曆一個人來對付,不勝其苦。這不是正合了中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規律了麼?
在倒張運動中,“三百銀火盆”之類是信口開河了,一旦查不到東西,謠言會自消自滅。可是,有一件事,是鐵案如山的,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它被適時翻了出來——
這就是“廢遼案”!
這件案子,在萬曆六年的時候,劉臺在彈劾張居正的奏疏裡就曾提到過一次。那時張居正如日中天,大家也沒敢多想什麼。
這一次,最先翻起這舊賬的,是兵科給事中孫瑋。他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就緊隨楊四知之後,彈劾原福建巡撫勞堪秉承張居正之意,於隆慶年間將秉公調查遼王案的刑部侍郎洪朝選下獄逼死。
萬曆看後,只把勞堪罷官了事,並未追究張居正在其中的責任。他大概不想利用一個廢掉的藩王做什麼文章。
到了萬曆十二年,洪朝選的兒子洪競上疏,字字泣血,要求懲辦冤案的製造者。都察院副都御史丘橓也上疏,提到了應該對勞堪定罪。
萬曆仍未同意,只叫法司去查,看已故侍郎洪朝選還有什麼遺漏的冤枉沒有。
所謂廢遼案的餘波,本來就到此為止了。可是,冷不防卻跳出來一個雲南道御史羊可立,無中生有,誣陷“已故大學士張居正隱佔廢遼府第田土”。
還是廢遼案,但是攻擊角度變了,變成了經濟問題。萬曆有了點興趣,命湖廣撫按核查。
********************
作者:絲竹笙歌 回覆日期:2007…3…3 17:47:11
拜求先生 ;既寫明史;為胡宗憲也寫幾個字吧?
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嚴黨?還是公忠體國的能臣??
大明王朝電視劇裡是不是有拔高之嫌?
作者:秋風浩蕩 回覆日期:2007…3…3 18:12:28
這是個亦正亦邪的人物,正史對他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他依附嚴嵩、生活腐化。但在抗倭方面,他是起了主要作用的。
《大明王朝》當然是有所拔高,一個襟懷那樣坦蕩的人,與嚴嵩虛與委蛇都不可想象,怎麼可能去攀附嚴嵩,最後以嚴黨成員而被追究?
***************************************************
看來這問題有所鬆動,懷恨多年的遼王家屬也開始發動了。遼王憲節早已死掉,他的次妃王氏呈了一本,要求調查“大奸巨惡”設計陷害親王、強佔王墳、霸佔產業、侵奪皇室的罪惡。這個奏本,是要全面地翻廢遼案。裡面還特別提到了一句,即:遼王家財“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
從年齡上推測,這個遼王的遺孀年紀不會很大,大約不超過28歲,復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