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距離事實太遠,有太濃厚的“官樣”氣息。我們要是這樣來研究問題或者做工作,難免有人會怨聲載道。

首先所述與事實不符,地方官在當時已經不怕他一個正在被調查的鳥親王了,準備落井下石,搞死他。其次,事情已經如實上報,誰也沒有膽量隱瞞造反的事,而恰恰“造反”才是不實的。再次,張居正也沒有斷然處置某人,洪朝選的被下獄是在12年之後;他更沒有權力廢去遼王,即使是參與了“廢遼”,也是用了一些辦法才達到目的。相信大家已經大概知道要運用些什麼手段。

所以,這個說法雖然堂堂正正,卻是最站不住腳的(世間這樣的文字很多啊)。這根本不是在做學問。

第二種說法,是斷定張居正謀財害命。以蔡東藩《明史演義》為例,蔡先生描述道:“先是居正當國,曾構陷遼王憲節,廢為庶人。……居正家居荊州,故隸遼王尺籍,至憲節驕酗貪虐,多所凌轢,以此為居正所憾。且因憲節府第壯麗,暗思攘奪,可巧巡按御史郜光先奏劾憲節**虐、僭擬諸罪狀,居正遂奏遣刑部侍郎洪朝選親往勘驗,且囑令坐以謀逆,好教他一命嗚呼。待至朝選歸京,只說他**酗是實,謀反無據。朝旨雖廢黜憲節,禁錮高牆,居正意尚未慊,密囑湖廣巡撫勞堪,上言朝選得賄,代為憲節掩飾。朝選遂因此獲罪,羈死獄中。那時遼王府第,當然為居正所奪,遂了心願。”

這段敘述,是以清順治年間浙江學政僉事谷應泰總纂的《明史紀事本末》為藍本,添了一點醬油醋而寫成的。

老先生對張居正有看法,整本《明史演義》裡,基本上把張居正當反面人物來寫。這裡面有一處地方值得注意,就是說遼王“多所凌轢,以此為居正所憾”,估計遼王在長達幾十年的交往中,也沒少從心理和尊嚴上凌辱張居正,這才是一個真問題。至於其他,也有諸多不合事實處,首先郜光先並未告遼王“僭擬”罪,以私生子冒充嫡子是後來才揭出的,《明史》上說是洪朝選回京後奏報的,也有一定道理。

“居正遂奏遣刑部侍郎洪朝選親往勘驗,且囑令坐以謀逆”,此一句同樣顯然缺乏證據。人是皇上派去的,“謀逆”是在核查時由當地官員搞出來的,張居正事先不可能知道會發生“謀逆”鬧劇。怎麼能先就囑咐洪朝選要誣陷遼王造反?其二,前面說過,洪朝選被誣,是在12年後,如果張居正謀奪王府是實,最多一、兩年後就得逞了,與朝選獲罪不可能構成因果關係。

此外,高陽先生的著作《明朝的皇帝》,也是指認“構陷”是實。他寫道:“隆慶末年,襲遼王憲節,頗為驕橫,不理會張居正已為閣臣,對他家多所侵侮,張居正是個有怨必報的傢伙,且又羨慕遼府壯麗,便存下了要扳倒遼王的心思。不久,有人告遼王謀反,刑部訊治,侍郎洪朝選按驗並無反跡,坐以‘**酗’,遼王禁高牆,廢府,張居正奪遼府以為私第。”

他這個敘述,相對比較嚴謹,是反面意見中比較流行的說法。僅僅“隆慶末年”一句,應為“隆慶初年”,二年嘛,當然是初年。

第三種說法,是堅決否認張居正陷害過遼王。其中方舟子先生文章《張居正二、三事》曰:“遼王由於作惡多端而被廢,此事發生於隆慶二年,當時張居正還只在內閣中排名第四,要追究責任,也該追到當時的首輔高拱身上。”

方舟子先生是名人,是從事科學打假的,但其人治史的態度實在不敢恭維。這句為張居正開脫的話等於沒說。因為廢遼王的事是在隆慶二年十二月發生的,高拱早就於隆慶元年五月被徐階排擠走了,到隆慶三年的十二月才被張居正策應回來。他怎麼能對廢遼王負責?

持此說法的還有一位陳禮榮先生,他做了一篇《張宅並非遼府考——為張居正侵奪廢遼王府“攘以為第”的罪名辨誣 》,非常漂亮。他說:“說到遼王憲節因罪除國之事,它發生於隆慶二年。其時,張居正入閣未到兩年,位居其上的尚有首輔徐階、次輔李春芳,以及閣臣陳以勤等;以他這樣一個新近進入內閣的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想要挾私忿扳倒一個親王,顯然還不具備相應的政治能量。因此,連神宗自己在事後也曾有‘遼府廢革,既奉先帝宸斷(遺志)’的說法。”

陳先生的文章,考證謀奪遼王府是不可能的,考據非常紮實。但在上面這段話,卻不是很有底氣。首先,徐階段在那一年的二月,就不得不徹底退休了,遼王是在年底被廢的,徐階是否參與了廢遼王的事還很難說。在決定遼王命運的時刻,可以肯定他已經回老家了,他不可能對此負責。至於李春芳、陳以勤,都是能力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