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駕崩,鐵窗內的海瑞一無所知。提牢主事(監獄長)得知宮中遺詔裡有“開釋言官”的說法,便知道海瑞此番要重歸大海了,前程未可限量。於是備了酒菜,與海大人共飲。
海瑞見牢頭忽然這個態度,大惑,心想今明兩天必是要押赴西市砍頭了。罷罷,他生未卜此生休!我海瑞好歹沒算白來人間一場。他面不改色,喝著小酒,談笑如常。
畢竟是要上奈何橋了,海瑞忽而又傷感,向牢頭託付後事——老婆孩子還在家裡苦著呢。牢頭這才道出皇上晏駕的實情,然後哈哈大笑說:“先生不日必有大用,我這是祝賀大人要升官呢!”未等牢頭說完,海大人竟一頭栽倒,喊了一聲“哀哉”,為那嚥了氣的嘉靖哭了個死去活來,吃下去的酒飯,全吐出來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詔下,海瑞出獄復了原職。幾天後又升為大理寺丞,當法官去了。此後官職節節上升,一直當到了應天巡撫、省級幹部。此是後話。
鯁直的人,處事往往異於常人,不幹正事的老皇帝死了,合朝都振奮,你哭個什麼勁兒?這就是直臣常被人目為笑柄的原因所在。直臣的作為,無法融入一個準則很混沌的體系,因此,也就被評為不具備可操作性。只有清譽,沒有作用。
張居正不想做只有清譽的人,他想有作用。歸隱林下,只是他在嚴嵩專權時期曾有的一念而已,20年的養精蓄銳,他的才具與聲望已積累到一定程度,如今箭在弦上,用不著再“病夫空切杞人憂”了(張居正詩)。
元日一過,雄雞高啼。吉星光芒萬丈地照在他的雲錦官袍上。新春,張居正由翰林院侍讀學士升禮部右侍郎(副部長,從二品)兼翰林學士。也就是副部長兼了正式的翰林院院長(過去只是代理),晉升為顯赫的高階幹部。這一步實在邁得驚人,年前他還只是翰林院的侍讀學士,不過一個從五品的中級官員,此次竟一下跨越了6個級別!
這是新皇帝對裕邸舊人的“傭酬”,是慣例,也是皇上的青眼有加。而且,大家且慢驚歎,這只不過是小小序曲,入閣才是大戲,現在不過是資格已全部具備了。
二月,吉星又增加了一個耀眼的亮度。由隆慶特批,張居正晉升吏部左侍郎(常務副部長)兼東閣大學士,光榮入閣。同時入閣的,還有原裕邸講官陳以勤。
張居正這是把“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
改元,是大吉大利的事,內閣按例要添新人,這是個好時機。裕邸舊人,這是誰也無話可說的好身份。新皇帝對張居正原本印象就不錯,徐階的推薦很容易奏效。此外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原裕邸大太監李芳現在也水漲船高了,成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內廷大總管,權力無邊。他在裕邸就是張居正的密友,自然也會極力推舉。
這次入閣,是不用群僚“會推”的,而由皇帝“特簡”,這是會推之外的一個選拔閣臣的方法。皇帝直接下手諭,吏部備案就是了。人選的提出,除了首輔,就是大太監。
“好風憑藉力”。看來,人的飆升,確實是這個道理。
張居正後來也不諱言這一點,他承認這是“因緣際會,驟步崇階”,一步登天了。原因就在於聖主念舊,師翁引薦(《答中丞洪芳洲》)。
身份的急升,他並沒有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門去”那畢只是貧寒文人對驟然暴發的反映。一個百病纏身的大國需要打理,同時今日內閣也不是個省事的地方,張居正此時還是惶恐的心情多一些。
不過,今日登閣,畢竟是他多年夙願,走上臺階,胸中還是有一股豪氣——他要“竭一念縷縷之忠,期不愧名教,不負於知己耳”!
初進內閣,不知道“畫眉深淺”,張居正的忐忑不安是有道理的。論資歷、論年齡,論拜相時間,他都排在6名閣臣之最後,暫時還沒有傲視群雄的資本,只有夾起尾巴做人。
那時他給友人寫過幾封信,都流露出這種心情。比如“僕以淺薄,驟冒非份,日夕惶惶,罔知攸措(不知所措)”;又比如“僕以謭薄,獲依日月之末光,猥從末階,驟儕三事”等等,都是如履薄冰的樣子。
但《明史》張居正本傳卻有完全不同的記載,上面說,當時徐階以宿老身份居首輔位置,與次輔李春芳皆能“折節禮士”,對同僚彬彬有禮。而張居正是最後入閣的,卻獨獨有一副宰相的樣子,“倨見九卿,無所延納”。人比較沉默,但每說一句話,就一語中的,鬧得人極為怕他,對他的敬畏重於其他各相。
什麼叫“倨見九卿,無所延納”?
倨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