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1987年的迎新典禮上說:“我非常自豪地對你們說:你們就是大學!”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耶魯大學強調:“教育必須為不可預測的未來培養學生。”

西方大學實施通才教育正是為不可預測的未來培養學生,通才教育的實質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便在變化多端的職業生涯中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而不是僅僅學一門具體的技能。相比而言,我國大學屬於專才教育,專業分得很細,希望學生畢業後能直接使用大學裡學的技能。然而,學生畢業後所從事的具體職業是難以預料的,可以說是個未知的變數。因此,成功的教育應該為所有這些不可預測的變化做準備。

教育的寬與窄

2004年5月19日,正在吉林大學訪問的兩位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費舍爾教授和麥克德爾米德教授,在媒體見面會上回答了記者有關教育問題的提問。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教育的看法,值得我們思考。

費舍爾教授是當今世界一流的生物化學家,199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獎。他15歲時,偶然讀到一本關於肺結核的書,受到啟發,立志成為微生物學家。後來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兩件事情上:彈鋼琴、讀大量的課外科學書籍。前者是他的愛好,後者則是他的愛好和追求。費舍爾教授在讀書時並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屬於普通的中等生。他特別強調“基礎教育”時期的“空間”很重要,他認為,美國的中學教育從表面看似乎不太好,但學生到大學能有良好的學習狀態,而且這種學習狀態比歐洲任何國家都好,主要是中學時期他們的想象力沒有被限制,這是中學時代打下的基礎。

中國的教育是透過強制手段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致使學生缺乏發展想象力的空間。相比而言,西方的教育給孩子以較大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與學科,有利學生充分開發自身的潛力。只有給予學生自由施展的空間,才有可能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麥克德爾米德是當今導電高分子和奈米材料研究的著名教授,200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他說:“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本科生達48年,那裡有不少中國的留學生。我對中國學生的印象是,中國的學生在學習上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有更高的熱情。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很相像,都對學習投入極高的熱情。我所關注的現象是:大家太忙於學習了,沒有時間提問題。在中國、日本及其他國家,我作報告時通常提如下建議:不要盲目地、簡單地相信我所講的話,或盲目地、簡單地聽老師教的東西,不要盲目地相信書本、廣播裡得到的資訊。要向一切發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有學生問我:如何獲得諾貝爾獎?我回答說: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像孩子一樣提出的簡單的問題,然後去工作、工作、工作,然後再還像孩子一樣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再工作、工作、工作。在美國,當老師要求學生做什麼的時候,有更多的學生會問‘為什麼’,中國學生往往不會,好像學生不該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懷疑。”

美國的科技水平高是與教育分不開的,美國的人才正是受益於提倡獨立思考以及鼓勵創造力的教育。美國的學校教育鼓勵學生‘向一切發問’,老師也充分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是在一個不提倡思考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而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獲取知識並創造知識的人。

西方國家的學校教育實施保護好奇心的教育,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只是滿足好奇心而不求甚解,中國的學校教育則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精益求精,代價是犧牲好奇心和質疑精神。 。。

5從中外差異看創造能力缺陷(5)

不同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的思維型別與智力型別,最終都會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展現不同。

西方學校教育的突出特點不僅是注重保護好奇心和興趣,而且學習的目的性很強,包括收集資訊和積累知識都有明確的目的性,讓學生早早就懂得為一個既定的目標做準備,重視培養學生選擇有用知識的能力。而中國的學校教育告誡學生的是:儲存知識以便以後使用,為未來有可能的應用做準備,重視領悟和學習現成知識的能力。

從學習能力來看,中國學校注重培養的主要是記憶知識資訊、複述知識資訊的能力;西方學校注重的是選擇知識資訊、組合知識資訊的能力;科學研究所要求的能力則是重組知識資訊、再生新知識的能力。創造力其實是對以往經驗的利用和重新組合,並藉助豐富且理性的想象力,即想象並不是漫無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