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韓兆琦史記 新讀 作者:雨帆

朝廷裡邊的決定,下級的官員也不可能改變朝廷做好的安排,這都是明擺著的道理。”最後趙高又強硬地說:“您聽我的安排,您就可以永保權勢,永保富貴,益壽延年;您要是不聽我們的,您立馬就會性命不保,斷子絕孫,現在就看您何去何從了。”

於是李斯長嘆一聲,無可奈何地說:“既然我不能堅決維護始皇帝遺詔的原意,我還能做什麼呢?那就聽你們的吧。”於是李斯賣身投靠了趙高,上了趙高的賊船。

在這場較量中,我們看到這樣幾點:

一、趙高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是從一個小癟三、小催巴兒的基點出發,為爭大富大貴而拼命,野心勃勃、銳不可當;李斯則是一心考慮如何保住既得的利益,別讓既得的利益丟失,故而膽小如鼠,底氣全無。

二、李斯飽讀儒學經典,作為一個大臣在這種場合應該怎麼做,他心如明鏡;他一旦投向趙高,今後就要受千夫所指,被千古所罵,他也心如明鏡;他既怕扶蘇日後對他不信任,對他下毒手;又怕趙高與胡亥眼下對他下毒手。於是他在關鍵時刻,屈服於壓力,出賣了靈魂,上了賊船。

孔子當年說過:“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陽貨》)

。。

咸陽末路悲黃犬(4)

在沒有得到他所向往的那種職位權力時,他挖空一切心思,千方百計地鑽營,以求得到它;當這種炙手可熱的權勢、職位一旦到手,便又戰戰兢兢地時刻想著如何把緊它,別讓它失掉。一個人如果整天處於患得患失之中,那他就可以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了。

三、李斯上了賊船,既是趙高逼的,也是他自願的。這是一個十分清晰的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的事例。明代屠隆說:“李斯詐立胡亥,陰弒扶蘇,雖由趙高之奸,實其私心之肯也。蓋焚書坑儒,斯議也,扶蘇諫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為師,斯議也,胡亥傅之以高,學習法事數年,斯必深欲之,則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蘇,亦彰明較著也。”

秦始皇生前的歷史貢獻很大,但秦始皇的確也做了許多勞民傷財、惹天下臣民憎恨的事情,這些罪責李斯也都有份。秦始皇的有些作為,長子扶蘇是反對的。如果讓扶蘇繼位做了皇帝,扶蘇要撥亂反正,要向全國臣民表現誠意,到那時不查辦李斯還能查辦誰呢?這當然也是李斯自己反覆掂量的事情。所以趙高開頭一連五個質問李斯“能不能超過蒙恬”,真可謂瞄準了靶心,箭箭射中要害。

趙高拉李斯上賊船這段文章,可以說是寫得非常好,把兩個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動,各自的神情口吻,都表現得極其生動、極其真切。趙高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描寫最充分的既奸詐透頂,又極其兇狠、極有手段、極有進攻性的惡人形象;而李斯則是一個因患得患失而被拉上賊船,又賣身投靠、為虎作倀,最終害人、害己、害國、害家的變節者的典型。兩個壞傢伙的性格都是極其鮮明的。這段文章把兩個壞傢伙之間的你來我往、反覆較量以及他們的心理活動、口吻神情,寫得如此詳細,其中不知經過了多少人的藝術加工。它們都始自一個傳說、一個故事,於是人們便在這個傳說、這個故事的基礎上越編越細緻,越編越生動。

明代鄧以瓚說:“高、斯密謀,宜不令人知之,乃敘之詳悉如此,且文詞甚工麗,可見古時史職。”

清代郭嵩燾說:“史公傳李斯,歷載趙高所以愚弄二世及李斯者,多近於故事傳說,故於此敘二世齋上林,居望夷宮,射行人及自殺事;又趙高上殿,殿欲毀者三,皆如小說家言,漢代或有此傳說,史公以所聞而附之《李斯傳》,亦疑以傳疑之意也。”(《史記札記》)

李斯賣身投靠趙高、胡亥的行為,對歷史程序影響巨大,如果扶蘇上臺,實行撥亂反正,也許秦朝不致滅亡。

吳裕垂說:“夫以始皇開國之宏規,誠得公子扶蘇而嗣之,寬以濟猛,文以守成,更張者數載,休養者數載,陶淑者又數載,禮樂教化之隆,胥將拭目而俟也,所謂事半而功倍者,此其時矣。數傳之後,頌其詩,讀其書,稽其製作,覽其規模,論古者又何所置其議?扶蘇而不獲嗣,始皇之不幸也,抑亦天下黔首之大不幸也。”

由於李斯賣身投靠,與趙高、胡亥相勾結,倒行逆施,變本加厲,遂使秦始皇政策的錯誤部分更加惡性發展,於是在秦二世的元年七月,就爆發了陳涉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王朝就這樣被李斯等人折騰得無藥可醫了。

四 李斯被趙高所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