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老師,在您眼中,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哪一個要更好一些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師也過,商也不及。”
這句話裡面的“師”不是老師的意思,而是指的子張,師是他的名字,因為子張全名顓孫師。同樣的,“商”則是子夏的名字,子夏叫做卜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妙在恰到好處(2)
孔子的這句“師也過,商也不及”,意思就是說,子張這個人呢,做事情總是做過了頭;而子夏呢,則又總是做不到火候。
聽老師這麼回答,子貢追著問道:“那您的意思就是子張要好一些了?”
孔子答道:“過猶不及。”
這就是這句千古名言的出處。
過猶不及,表面上是說,做事情做過頭,還不如做得不夠火候。而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做事過頭,還是做事不夠火候,都不是好現象。
因此,子張和子夏,誰也不比對方好到哪裡去。那麼,怎樣才算是最好的為人處世方式呢?
很顯然,就是《中庸》所講的“中”,也就是為人處世的恰到好處。可是,這個道理雖然明白易懂,卻並不那麼容易做得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做過了頭的事情。
比如,在一個政府管理部門,這幾天來了一個剛順利透過公務員考試的小夥子。
要說這個小夥子,也確實是十分的懂禮貌。見同事十分熱情,搶先打招呼,一臉笑容,客氣得不得了。
不僅如此,來單位不久,這個小夥子就開始請客吃飯,甚至還買了一堆小禮物,分送給各位同事。
對於領導,小夥子更是尊敬有加,不僅常常送禮,而且還經常去領導家幫助幹家務。那叫一個厚道和熱情!
然而,很快,領導和同事都對他的熱情起了疑心:小夥子這是要幹什麼呢?怎麼熱情得十分外道?
沒過幾天,領導開始找他談話了。
小夥子剛坐下,領導就說出了心中的疑惑:“你是不是對現在的位置有什麼想法?”
小夥子聽領導這麼說,大吃一驚,覺得自己原本就是想混個好人緣,沒想到卻讓領導起了疑心,以為自己想快點往上爬呢!
這下子,小夥子可說是難以辯解了,後悔得不是一般。可是,誰叫他一來新單位,在待人接物上,就熱情得過了頭呢?
我們經常說,“禮多人不怪”,這話是有道理,因為人際交往無外乎就是一個“禮”字。可是,一旦做過了頭,太講究禮數了,往往就會惹人生出疑惑來。這個時候,那就不是禮多人不怪了。搞不好,就會像上面那個小夥子一樣,吃了過猶不及的虧,讓領導起了戒心,就划不來了。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很笨的人。
一天,他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準備請他吃飯。
等到飯菜端上桌來,這個笨人品嚐之後,覺得不是很有滋味,甚至就是淡而無味,很難吃。
看客人吃得不是很高興,主人於是就叫僕人,在菜裡面又加了一些鹽。
這樣一來,這個笨人再吃菜的時候,頓時覺得滿嘴生香,十分可口。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出現了。
這個笨人心想,既然這個叫鹽的東西,剛放了一點點,就能讓菜變得如此可口,那何不多放點?
於是,他讓主人拿來了鹽罐,把整灌給倒在了菜裡。
結果可想而知,等他再去吃那菜的時候,簡直鹹得說不出話來。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沒有笨到如此地步的人。但是,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凡事恰到好處的意思所在。
所以,我們說,《中庸》的“中”,強調的就是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而且妙就妙在這恰到好處。
就像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洪邁,在《容齋隨筆》裡說的那樣,“天下萬事不可過”。
比如雨水可以滋潤大地,可是多了就會變成水災;陽光可以促進萬物生長,可是太多陽光,就變成了乾旱。
如果沒有恰到好處的智慧,又怎麼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人事之中,做到通達和圓融呢?
難怪朱熹在解釋《中庸》的時候,會說“中庸”其實就是無過、無不及了。
2。不偏不倚,順勢而為(1)
《中庸》的“中”,不僅僅是指要避免過或者不及,凡事恰到好處,而且是指不偏不倚、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