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會問,什麼是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實際上,這是《中庸》對做事、做人恰到好處的進一步具體化。
換句話說,一個人想要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就需要做到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那麼,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為人辦事方式呢?
我們不妨去看一看老子跟孔子的一段對話。
我們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大思想家。而老子,則是道家的開山鼻祖,同樣是大思想家。
不過,按照史料記載,老子要比孔子大一些,而且在思想的深刻和精湛上,還要超過孔子。這一點,從孔子曾問學於老子的故事,便能看出來。
據說,年輕的孔子曾來到東都洛陽,向老子請教學問。
在一番見面禮儀之後,老子突然張開了自己的嘴巴,讓孔子看了一眼。然後,他問道:“你能看得見我的牙齒嗎?”
孔子很奇怪,老子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不過,他還是據實回答說:“您的牙齒,已經全都掉光了。”
這個應該是事實,因為當時的老子,估計差不多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
聽了孔子的回答,老子接著問:“那麼,我的舌頭呢?它還在我嘴裡嗎?”
孔子像領悟了一些什麼似的,立即回答說:“它在你嘴裡,而且完好無損。”
於是,老子說出了自己這個問題的本意,也同時是在勸導孔子:“孔子啊,你明白了吧,牙齒因為太堅硬,老是與各種食物,甚至與它們自己碰來碰去,很早就掉光了。可是,舌頭卻不同,它雖然柔軟,卻不參與各種爭鬥,最終得以儲存自身,因而能伴隨我的一生。”
在這裡,老子所說的牙齒和舌頭的比喻,一方面是說明“弱則生柔則存”的道理,而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庸》裡面講的不偏不倚、順勢而為的道理。
那麼,什麼是不偏不倚、順勢而為?其實,就是順應時勢,不偏向於、不依賴於彼此爭鬥中的各種勢力,完好地儲存自身的道理。
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之中,人們往往會形成一些小團體。
這些小團體往往會在利益、動機、意見等方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分歧。
假如分歧變得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