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什麼八卦新聞、雞毛蒜皮的小事等。
這時候,假如有那麼一兩個真正見識廣博的朋友,就會告誡我們這些資訊毫無用處,只會耽誤時間,應該把我們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正事兒上去。
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省去很多無用功,全副身心投入學習、工作與生活,才會更加充實和幸福。
正是由於上面這些原因,我們才應該結交正直和見聞廣博的知己。在與這些知己交往時,我們應該與之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這就是《中庸》所提倡的交友之道。
與“益者三友”相對比,孔子還提出了“損者三友”的說法,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謂的“友便辟”,指的是那種只知道對你說好話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朋友”。他們在面對我們時,永遠都是順著你的意思說話,從不向我們提出建議,更加不會反對我們。那樣子,就好像我們說什麼、做什麼,都絕對是正確的,他們只需要點頭稱讚就行了。
這樣的“朋友”,最常用的口頭禪就是“不錯、很好”。
不可否認,最初跟這類人交往時,會覺得他們很和氣,很好相處。可是,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對我們的肯定、讚揚乃至吹捧,根本就不是出在真心的,甚至有時根本就是反話和諷刺。
要知道,只要是一個人,又怎會沒有缺點和錯誤呢?
這樣的“朋友”,一味地順著我們的想法說話,哪樣好聽說哪樣,並不是真心的,他們只是希望透過逢迎來贏取我們的好感。
至於真正的朋友之間應該有的批評、幫助和勸告,他們是絕對不會做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關心我們的進步和改善。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我們正在犯錯誤,卻依舊對我們點頭稱是,看起來十分熱乎,實際上他們正等著看我們失敗後的笑話呢!
這類人,就是典型的當面說好話、背後看笑話的小人。對於他們,我們又何必當做朋友呢?
“友善柔”,指的是把我們當做他實現利益的一顆棋子的所謂“朋友”。
這樣的人,當著我們的面親兄熱弟,似乎交情很深。
實際上,他們在對我們嬉笑之時,正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對我們耍陰謀詭計呢!
“友善柔”的典型,就是“口蜜腹劍”的唐朝宰相李林甫。
據史料記載,這個李林甫在結交人時,總是一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模樣。
他最擅長的,就是對別人說好聽的話,嘴巴像抹了蜜一樣的甜,這就是所謂的“口蜜”。可是,實際上,李林甫是一個無比陰險狡詐的人。他在對一個人甜言蜜語之時,就準備著要害這個人了。
一次,李林甫對大臣李適之說:“我聽說華山盛產黃金,你要是能把它們開採出來,那就發了。只是可惜啊,皇上還不知道這個事情。”
李林甫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讓李適之去向唐玄宗報告這件事。
李適之並沒有明白李林甫的真正用意,就趕緊跑到唐玄宗那裡去,勸他早點開採。
聽到這個訊息,唐玄宗自然十分高興。於是,他就找來李林甫,商量具體的開採計劃。可是,見到玄宗之後,李林甫卻說:“其實這件事情我早知道了,卻一直沒向陛下報告。”
唐玄宗覺得好奇,就問:“為什麼不早點報告啊?”
李林甫答道:“因為我知道華山是大唐帝王的‘風水’所在之地,怎麼能夠隨便開採呢?我不知道是誰勸陛下開採那裡的黃金,但我敢肯定這個人一定別有用心!”
唐玄宗聽到這個回答,頓時勃然大怒。
從此以後,倒黴的李適之就失寵了,而李林甫則得到了賞識和重用。
最後一個“友便佞”,則指的是那些嘴上口若懸河,幹起事情來卻毛病百出的“朋友”。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見。他們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做起事情來卻一事無成。
實際上,這類人就是愛耍耍嘴皮子,真要做點啥,他們就縮一邊去了。
這樣的人,在跟我們交往的時候,會表現得十分關心我們,對我們許下很多美好的諾言,似乎天底下就他對我們最好。
可是,一旦到了我們真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就不見了蹤影,要不就是找出很多借口來推脫。
這樣的人,久而久之,自然沒有誰願意跟他們做朋友的。
因此,在《中庸》看來,結交朋友就應該親近“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