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4 / 4)

、遠離“損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真正地獲得知交良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6。以道義結良友(1)

在上一個小節裡,我們曾經說道,《中庸》的仁愛,體現在對好朋友的關愛上。而真正的好朋友,必須是在道義的基礎上結交的。

這就是《中庸》所謂的“以道義結良友”。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符合道義標準的呢?

在具體講述之前,我們不妨先去看看孔子這位大聖人,他在結交朋友時曾經犯過的錯誤。

在《論語》裡面,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孔子最初結交朋友,是朋友說什麼他就相信什麼。

後來,孔子的弟子宰予讓他明白到一個道理:結交朋友,不能僅僅聽他說了什麼,還得看他做了什麼,關鍵是看他在怎麼做。

為什麼孔子會說是宰予讓他明白了這個道理呢?

原來,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宰予是一個很不成才的弟子。他不接受孔子的教誨,經常言行不一。

對這個弟子,孔子最開始一直很相信。然而,在察覺宰予言行不一的性格後,孔子才發現,結交人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只有從說話和做事兩個方面去觀察,才能全面認識一個人。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一點,言行不一的人是不符合良友的道義標準的。

除此之外,良友的道義標準還包含有哪些呢?

戰國時候,魏文侯的丞相名叫李悝,他曾向魏文侯提出了五條標準,它們分別是: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不取。

這五條標準,李悝起初是用來向魏文侯說明應該怎樣識別人才的。其實,它們也是看一個朋友是不是良友的五條道義標準。

那麼,這五條標準究竟是什麼含義呢?讓我們一一去看一下。

“居視其所親”,意思是說,一個人是否符合道義,是否值得我們把他當做朋友,要看他平時所結交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的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們僅僅從他的外表和談吐,有時真的很難分辨出他的賢、愚、善、惡。因此,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到底在與哪些人交往。

俗話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