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裡養了很多寵物,他們對寵物可說是疼愛之至。那樣子,好像自己的親生父母連寵物都不如。這怎麼說得上是孝呢?
更有甚者,他們對父母的“敬”,是敬而遠之,也就是根本不跟父母往來,連逢年過節都不去探望父母,這就更加不是孝了。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孔子才說,孝以敬為先。不真心尊敬父母,是稱不上孝的。
孝以敬為先,用另外一句話說,就是孝不是愚孝,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味順從。
孔子曾說:“三年不改於父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父親去世之後三年內,按照父親為人處世的原則做事,可以稱得上孝。 。 想看書來
4。孝以敬為先(2)
孔子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父親去世之後,一般要哀思三年。在這三年裡,出於思念,是不能改變父親生前的做事原則的,即便父親的做法不對。
然而,孔子的這句話也留下了一個“尾巴”:三年不改於父道,那麼三年之後呢?這就要看情況而定了。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孝,也是要隨情況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
假如一味地順從父母,是稱不上孝的。
大家都知道,曾參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被後人尊稱為曾子。
據說,有一天,曾子在自家地裡鋤瓜,一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的根鋤斷了。
曾子的父親叫曾皙,是個脾氣很不好的人。
他聽說後,怒氣衝衝地抄起一根大棒就打曾子,竟然一棒把曾子打昏在地,半天才甦醒過來。
然而,曾子醒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忙向父親道歉:“剛才我做錯了事,得罪了您,您用那麼大的力氣打我,沒閃著腰吧?”
說完,曾子就去彈琴唱歌,還故意讓曾皙聽到,以表明自己根本沒有生父親的氣。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裡,孔子很不高興地對其他弟子說:“下次曾參再來,別讓他進我的門!”
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好讓師兄弟們向孔子詢問原因。
孔子解釋道:
“當年,舜的父親瞽叟也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對舜常常非打即罵。可是,舜卻跟曾參不同:瞽叟讓舜做事情時,舜總是在旁候著;可是瞽叟要殺舜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他。
就是說,如果責罰很小,舜就會默默接受;可一旦父親發怒,要拿大棒打他,舜就會躲得遠遠的。
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是害怕父親背上殺害親生兒子的罪名啊!
可曾參呢,他明知道父親在氣頭上,下手沒有輕重,要真把他打死了,那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之地嗎?何況,殺了人,官府不還得治他父親的罪嗎?”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中庸》所說的孝,絕對不是一味地順從。
如果只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不管他們的做法對還是不對,會造成什麼後果,是會出現差錯的,甚至還有可能釀出慘劇來。
由於這個原因,西漢末年的大學者劉向才會說,“以曾子的才華,又身處聖人門下,尚且犯了罪過而不自知,可見把握好孝的度是多麼重要啊!”
要想把握好孝的度,首先要對父母的各種吩咐、要求,採取一定的策略來對待。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是合情、合理的,自己力所能及,那麼就應該很好地完成。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違背了情理,這時就應該及時糾正。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一個十分寵愛的妾。
魏武子生病時,曾囑咐兒子魏顆道:“我死了之後,你一定要把這個妾嫁出去,別讓她在咱們家受苦。”
沒過多久,魏武子病情加重了,神智十分不清楚。他又對兒子說:“我死了之後,一定要記著把這個妾殺了,給我陪葬。”
說完這話,魏武子就死了。
按理說,父親臨終時交代的話,魏顆應該十分順從。可是,魏顆並沒有把父親的愛妾殉葬,還是把她嫁走了。
魏家的食客不明白原因,就向魏顆請教。
魏顆回答說:“父親病重時,神智已經不清楚,那時候他說的話是不符合情理的。我之所以把父親的愛妾嫁出去,是在執行父親清醒時給我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伐晉,秦軍與晉軍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打得難分難解。
魏顆與秦將杜回,也廝殺得不分勝負。
眼看魏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