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曾因為生活困難向他請求幫助,他卻勸告哥哥要自食其力,婉言拒絕了。
可以說,為了這些學堂和莘莘學子,武訓拋棄了親情和愛情。
然而,善良的武訓卻在第三所義塾建成之後不久,因為食用黴變的食物,與世長辭了,享年五十九歲。
他去世那天,都還在學堂裡面,主持日常工作。
根據《清史稿》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
也就是說,在武訓去世之際,他心中掛牽的依然是自己的學堂和學生們。
正是在武訓這種善良和執著精神的感召下,著名教育家張伯岑創辦了南開大學,培育出了周恩來、陳省身等時代精英。
而教育家陶行知,則效仿武訓,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鄉村師範學校,倡導“教、學、做合一”,立志推動平民教育。
善良的武訓,雖然只是一個乞丐,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崇,被人們譽為“行兼孔墨”的時代偉人。
由於他的豐功偉績,武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位沒有受過教育,卻被載入《世界教育大辭典》的教育家。
對於這位有著《中庸》善良之心的教育家,最好的評價應該就是馮玉祥將軍的幾句話:“特立獨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4。孝以敬為先(1)
在《中庸》的仁愛思想裡,孝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孝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之一。
在孔子的高徒有子看來,它便是仁的根本。一個人假如做不到孝,那就不可能是個仁人,甚至都很難稱得上是個人。
為什麼有子會這麼說呢?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最大。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連最基本的情感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能指望這個人尊重其他人和社會呢?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社會成員的。
《詩經》上說:“哀嘆我的父母,生我的時候是多麼的辛苦啊!”
尤其是母親,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母親的付出,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所以,我們才會把生日叫做“母難日”,意思是自己出生那天就是母親受難之日。
在儒家文化裡面,跟孝連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悌。
孝和悌是並稱的,悌的地位稍微低於孝,因為畢竟父母還是比哥哥姐姐大一些。
悌的意思就是對兄長的尊重。當然,由於悌的本義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做弟弟的樣子。因此,悌就不僅僅指弟弟對哥哥的尊重,還包括了對姐姐的尊敬。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
在春秋時期,人們見面時的禮節,都是左手抱在右手上拱手作揖。可一旦遇到了有人去世,舉辦喪禮時,就正好相反了。
一天,孔子見到自己的弟子,拱手作揖是右手抱在左手上。
這些弟子們,看見老師這樣做,以為孔子對禮節有了新的規定,於是也照學起來。
孔子看見弟子們依樣畫葫蘆,有些失望地說:“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的姐姐剛去世,我正在為她服喪,你們為何要這樣做呢?”
由此可見,在儒家文化裡面,對姐姐的尊敬同樣是重要的,不亞於對哥哥的尊重。
孝悌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感,是對父母和哥姐的敬重。這些情感甚至是動物都擁有的: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曾經感動了無數人。
不過,人類跟動物不同。人類既明白做人要有孝心,更清楚對孝本身,也要進行理性的思考,不能死搬硬套。
這一點,就是《中庸》關於孝的學說了:孝必須以敬為先。
孝以敬為先是什麼意思呢?
在《論語》裡面,孔子曾經感嘆道,人們對孝的理解僅僅是指養活父母。
可是,孔子反問說,人們還會養活很多寵物,像狗、馬之類的。如果孝指的是養活父母的話,那和養活狗、馬這些寵物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孔子才說,孝絕不僅僅指養活父母,而是要以敬為前提。這就是孝以敬為先的含義所在。
孔子說的這種現象,在我們今天,也並不少見。
很多人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工作忙,或者不願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等,認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錢,讓他們衣食無憂,就算是盡孝心了。
與之相對比的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