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一課經濟學 作者:青澀春天

舊迎新的當口。

棄舊並不意味著就能迎新。上述討論還忽略了一個核心的事實。即,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必須擁有資金提留,或者透過儲蓄取得資本積累,才能實現廠房和裝置的更新換代。然而,戰爭卻會摧毀累積下來的資本。

戰爭也許會帶來一些補償性的因素。比方說,戰爭期間的科技進步,可以在某個區域性提高個人或國家的生產力,也可能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另外,戰後的社會需求形態絕對不會和戰前完全相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錯綜複雜的情形而忽視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壞具有價值的任何東西,都會造成淨損失、不幸和災難。個別特殊情況下或許有這樣那樣的補償性利益,但從總體上看,戰爭的破壞對社會絕不是恩賜或福音。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4章 公共工程來自繳稅(1)

當今世上,沒有哪種信仰能比民眾對政府支出抱有的信仰更持久、更具影響力。各國民眾都在仰仗政府支出這劑靈丹妙藥,堅信它能包治所有的經濟弊病。民間產業不景氣嗎?我們就靠政府支出去拉動產業經濟。出現失業問題了嗎?這顯然也是“私人購買力不足”造成的。開出的藥方明擺著還是政府支出。總之,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政府花掉足夠多的錢去補齊“不足”。

無數的文獻基於這一謬論,與其他荒唐的說法相互支撐,並使之成為盤根錯節的謬論網的一部分。我們還無法在本章解析整個謬論網,不過,我們能在這裡剖析孕育其他許多無稽之談的謬論之母,也就是該謬論網的主幹。謬論網的分支留在後面的章節去解析。

除了大自然有限的免費恩賜之外,我們取得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世界上所謂的經濟學家有的是,這些人個個都有享用“免費午餐”的種種辦法。他們說,政府根本不用收稅都能有花不完的錢;政府可以無限累積債務,根本不用償還,因為“錢是我們欠自己的”。後面我們還會再來剖析這類奇談怪論,但這裡必須無情地指出,過去做的這種美夢總是以國家財政破產或者通貨膨脹飆升而告終。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後都必須靠納稅人來埋單;通貨膨脹本身只是稅收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且是極其有害的形式。

對於政府推行長期借款和通貨膨脹政策這類謬論網,讓我們稍後再討論。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這樣一種基本觀點,那就是:“政府即將或者最終要支出的每一塊錢,都必須透過徵稅來補償”。一旦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看問題,所謂政府支出造就的“豐功偉績”,就不再那麼風光了。

一定數額的公共開支對執行基本的政府職能是必要的。一定數量的公共設施建設,如街道、橋樑、隧道、軍營、海軍基地、議會大廈、警察局和消防隊,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所必需的。社會對這些公共建設本身有需要,需要就是其存在的理由。我要討論的不是這方面的實際建設,而是將公共建設當做一種手段,用以“提供就業”,或者創造出民間無法創造的新財富這類公共工程。

假設要建一座橋,如果它能滿足民眾的實際需要,緩解難以克服的交通或運輸問題,民眾不會鬧意見。換句話說,如果對納稅人覺得把錢投在這裡,比不收稅而讓他們自己消費更有價值,那麼興建這樣的橋樑就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是為了“提高就業機會”而建橋,那就成另外一回事了。當提供就業機會成了目的之後,有無興建橋樑的實際需要就會成為次要問題。這時,政府必須無中生有,發明各種“公共建設計劃”。他們不再只考慮哪裡必須建橋,而是開始自問自答:橋可以建在哪裡。政府能夠找到諸多借口來自圓其說,說為什麼需要再建一座橋,把浦東和浦西連線起來。並且,工程很快就會上馬,那些對建橋的必要性提出質疑的人,則會被認為是礙手礙腳和不識時務。

關於建橋,一般有兩個論調。其一主要發生在造橋之前,另一個主要流傳於完工之後。第一個論調指出,造橋能夠提供就業機會,比如說,一年可以提供500個工作機會。這其中的暗示是,不建這座橋,就不會有這些工作機會。

這僅是眼前的結果而已。如果我們學會進一步去看背後的結果,也就是說,不只是關注那些政府工程的直接受益者,還要同時考慮那些間接受到影響的人,我們的認識就會迥然不同。沒錯,造橋工人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然而造橋的錢卻必須從稅收中支出,造橋每花一塊錢,就得向納稅人徵一塊錢的稅。要是建造這座橋得花1 000萬美元,納稅人就得貢獻出1 000萬美元。他們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