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經濟學課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的各個方面,那麼,這門課程便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這句話是可以作為我觀點的註腳的。
另外,韋森先生區分“預期交易費用”與“實際交易費用”,確實是一大創新。但我認為,就討論他與張五常的爭論而言,“交易費用”這個概念已經足夠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假設全世界只有兩個人——甲與乙(當然,你可以推廣,人的數量可以無限增長,但推理方法不變),兩人都是自給自足,這種狀況為A。有一天, 兩人發現可以利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生產糧食。例如,甲是種稻的能手,乙是種小麥的能手。於是兩人就商談決定,甲多生產一些稻米,乙多生產一些小麥,然後兩個人交換。這樣,他們可以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應該是“動態的”,並且考慮後天的比較優勢)合作生產。假設後面這種狀況為B。那麼,在A狀況的社會中有沒有交易費用?答案是:沒有,因為甲與乙都是自給自足。在B狀況的社會,有沒有交易費用?答案是:有。因為他們有交易,所以,必然有交易費用。現實的世界比較接近B的狀態。而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總是會利用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來享受“比較收益”的好處。但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B的社會而不選擇A社會,A社會是完全沒有交易費用的世界啊!我的觀點是:如果交易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