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3 / 4)

小說:上下五千年 作者:炒作

滁州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傳誦的傑作。

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歐陽修擔任翰林學士以後,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朝廷派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在閱卷的時候,發現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考試結束以後,有一批人落了選,對歐陽修十分不滿。一天,歐陽修騎馬出門,半路上被一群落選的人攔住,吵吵嚷嚷地辱罵他。後來,巡邏的兵士過來,才把這批人趕跑。

經過這場風波,歐陽修雖然受到了一些壓力,但是考場的文風就發生了變化,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和樸素的文章了。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並不那麼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音xún)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

。。。

 。。。  

192 鐵面無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後,北宋的朝政越來越**,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汙受賄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裡。後來,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裡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裡,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

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裡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透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裡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洩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佔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築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麼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