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上述變化並不是週期性的,而是永久性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瞭解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經濟變化的原因大多是極為複雜的。也許要過很長時間,經濟學家們才會承認世界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並且可能會花更長的時間才能調整其經濟理論,使之與這些變化相適應。而他們最無法接受的事實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世界經濟,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宏觀經濟。可惜,大多數經濟理論的關注重點仍然是國家的宏觀經濟。然而,過去20年來諸多國家與地區的成功故事,恰恰表明了上述觀點的正確性。如日本、韓國和聯邦德國。實際上,聯邦德國的成功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只是不如日本那麼引人注目。還有美國國內的一個偉大成就,即新英格蘭地區工業的復甦和迅速崛起。就在20年前,人們還普遍認為這個地區沒什麼指望了。

但實踐家們,不管是政府人士還是企業中人,不管多麼需要理論的指導,也無法坐待新理論的產生。他們必須採取行動。因而,他們的行動越是依託於轉變後的世界經濟新現實,也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

初級產品經濟

非石油類初級產品價格暴跌,始於1977年,並且持續至今。其間只有一次止跌回漲,那是由1979年石油危機後人們大肆投機所引發的,而且持續時間不到6個月。這之後,非石油類初級產品的價格繼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下跌。

1986年初,與製成品和服務的價格相比,各類原材料(除石油之外�)的價格跌到了歷史最低水平——與1932年的價格水平相當,某些原材料(鉛和銅)的價格甚至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還要低。

�1986年初,石油的價格跌到每桶15美元以下,較之製成品和服務的價格,它的售價其實也並不比1933年的時候高。

�1968年創於羅馬的一個國際性諮詢機構,由五大洲的企業家、經濟學家、科學家、現任和前任國家元首等組成,他們就糧食、人口、農業、環境等全球性問題定期發表報告和預測。原材料價格的崩盤以及原材料需求的疲軟,與人們原本信心十足的預測全然相反。10年前,《羅馬俱樂部�報告》(The Report of the Club of Rome)預測,到1985年所有原材料必定嚴重短缺。即便是短短几年前,1980年卡特政府的《2000年全球報告》(Global 2000 Report)也得出結論,認為在未來20年內,世界對食品的需求將穩步增長;除了發達國家,全世界的糧食產量都將下降;因此食品的實際價格定將翻倍。這個預測大體上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農場主買下了所有能買下的農場——這使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給不少人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威脅。

第1章 轉變後的世界經濟(2)

但和所有這些預測相反,世界農產品總量在1972~1985年間,足足增長了1/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且欠發達國家中的糧食產量增長速度最快。同樣,所有林產品、金屬、礦物的產量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20%~35%,也是在欠發達國家中增長速度最快。儘管原材料價格暴跌,但沒有絲毫理由表明這種增長速度會放緩。實際上,農產品的飛速增長期——一種呈指數速度的猛漲——或許還未真正到來�。

� 有關這一點,請參見兩篇觀點截然不同的文章。一篇是美國國務院高階農業分析家丹尼斯·艾弗裡(Dennis *ery)所寫的《美國農業的困境:全球性壞訊息有誤》(U�S� Farm Dilemma; the Global Bad News Is Wrong,Science 230;24(1985年10月));另一篇為紐約外交事務委員會國際事務研究員芭芭拉·因賽爾(Barbara Insel)所寫的《世界性糧食浪潮》(A World Awash in Grain,Foreign Affairs (1985年秋季號))。然而,較之普遍預測與實際結果的相互矛盾,更叫人驚奇的是,原材料經濟的崩盤,似乎對世界的工業經濟毫無影響。如果說經濟週期理論中有什麼“眾所周知”且公認已被“證實”的事情,那就是原材料價格持續地急劇下降,必然會導致整個工業經濟在未來18個月到兩年半的時間內發生大衰退。按照這個定義,當今世界的工業經濟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性的衰退並未出現。實際上,在發達國家中,工業生產一直在穩步增長,只是速度較慢,尤其是在西歐。

當然,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