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業經濟衰退或許只是被推遲了,它仍有可能一觸即發。比如,要是第三世界或艾奧瓦州生產初等產品的債務人鉅額欠款造成一次金融危機,就能夠引發世界性的衰退潮。但近10年來,工業經濟仍然照常運轉,好像根本不存在什麼原材料危機。

唯一的解釋是,對於發達國家來說(除了蘇聯),初級產品部門已經被推到了邊緣位置,而從前它一直處於中心地帶。

20世紀20年代末,在大蕭條以前,美國1/3的人口仍然是農民,農業收入幾乎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4。而現在,農業人口和農業收入分別只佔美國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的1/20。即便加上國外原材料和農產品生產者透過購買美國工業產品對美國經濟做出的貢獻,世界原材料和糧食經濟最多也只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8。在大多數其他的發達國家中,原材料部門所佔的比重比在美國還要低。唯一的例外是蘇聯,它的農業部門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就業途徑,近1/4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工作。

原材料經濟就是這樣和工業經濟脫鉤的。這是世界經濟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它都對經濟、社會政策和經濟理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1985年製成品和初級產品(除石油之外)——糧食、林產品、金屬和礦石的價格比率和1973年甚或1979年相當,那麼1985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將驟減1/3,從實際上的1500億美元降到1000億美元。甚至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也會減少1/3,變成350億美元左右,而不是現在的500億。美國的農產品出口收入則可增加兩倍之多。我們還能繼續保留我們的主要工業出口物件之一——拉丁美洲,由於這一市場的喪失,美國的外貿赤字增加了整整1/6。如果初級產品價格沒有崩盤,美國的收支平衡表上甚至可能出現可觀的盈餘。

第1章 轉變後的世界經濟(3)

反過來說,日本的貿易順差會減少1/5。巴西最近幾年的出口順差則會比實際情況高50%。這樣巴西就能毫不費力地償還外債利息,不必像現在這樣大幅削減進口,給它的經濟增長帶來損害。總而言之,如果原材料和製成品的價格關係能維持在1973年甚或1979年的水平上,大多數債務國就不會出現危機,尤其是拉丁美洲。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前景又將如何呢?

對食品的需求,確實像羅馬俱樂部和《2000年全球報告》預測的那樣增長了。但食品的供應增長得更快,它不僅跟上了人口增長的腳步,還漸漸地超過了後者。矛盾的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各國擔心出現世界性糧食短缺,甚至世界性大饑荒。於是人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增加糧食的產量。美國走在最前面,成功地透過了一項旨在提高糧食產量的農業補貼政策(除了1983年)。歐共體緊隨其後,而且搞得更為成功。然而,最大的增長,不管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上看,都來自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等種植水稻的國家。

此外,人們還大幅度地減少浪費。25年前,印度80%的糧食收成都白白餵給了老鼠和害蟲。如今,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透過一些不引人注意卻極為有效的基層組織創新,如修建小型的混凝土儲藏倉、使用殺蟲劑以及利用三輪機動車把糧食直接送到加工廠,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露天堆放數個星期,糧食浪費降低到了20%。

不難想象,未來還將出現農業的真正革命。從前大片荒蕪的土地,會透過新的耕種方法或在土壤中增加微量元素,變成廣袤的良田:例如,巴西高原的酸土及其鄰國秘魯被鋁所汙染的土地,過去寸草不生,現在卻生長出大量高質量的稻穀。生物科技的進步,在預防動植物疾病和提高糧食產量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換句話說,隨著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放緩——在很多地區這種放緩趨勢相當明顯——糧食的生產卻急劇增加。

但是食品進口市場卻幾乎消失了。由於農業的快速發展,西歐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食品出口商,越來越為各種過剩的滯銷食品——從日常食品到紅酒,從麥子到牛肉——感到頭痛。根據一些觀察家的預測,到了2000年,中國也將成為食品出口國。印度現在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特別是在小麥和粗糧方面。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還是主要的食品進口國,它有1/3的食品都需要從海外進口。目前,日本大多數的糧食還是從美國進口的。然而,在未來5~10年內,韓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它們正在迅速增加低成本的糧食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