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長或研究開發部部長要職的人,是不可能去親自擺弄試管來獲得資料的,他有責任去指揮他的下屬做出成果。因此,引進先進的裝置,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也都是為了達到出成果的目的。
這是因為,如果沒有成果,責任並不在他的下屬,責任應該由沒能讓下屬做出成果的上司來負責。雖然他擁有權力,但也必須負擔相應的責任。
團隊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原材料”,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他們被稱為“人材”(在英語中也是把能勝任管理職務的人稱為“management material”)。這些人材是具有可塑性的。他們會變成人“財(或者人才)”呢?還是會變成人“罪(人禍)”呢?這些都和全才緊相關聯。
一個全才,最好是去學學人事管理,但是比這更好的是成為“人間通”。即,要在現實中去研究一個人到底在什麼時候會幹勁十足,在什麼時候會全無鬥志。就是看小說、看電影或者看比賽,也一樣可以學習。前邊提到的那些商務方面的書籍,一讀之下,就能準確而愉悅地體會到人的心理活動。例如,城山三郎在他的隨筆集《生活方式》(新潮文庫)中就這樣寫道:
“要成為‘人間通’。做一個對人抱有興趣並善於觀察人的人。為此,還要做一個不斷磨鍊感受力,仔細傾聽他人意見的人。”
“我主張,一個新的員工,無論別人是否關注你,都要全力以赴,充實地生活下去。如果這樣,那些本來未曾關注過你的人也會從此開始關注你。”
稍微翻翻這本書,裡面有不少的東西,值得還是二十幾歲的你作為參考。
■要使人有幹勁,全才就要發揮作用
“什麼時候會產生幹勁?”我曾經以參加我的學習會的200名商務人員為物件進行過調查,得到的回答如下:
①有幹勁的時候
(1)投入到有興趣的工作中的時候(做起來覺得有意思)
(2)自己起而挑戰的時候
(3)對於體現自我價值有切身感受的時候
(4)有危機感的時候(到了背水一戰的時候)
(5)有物質刺激的時候
(6)涉及晉升加級的時候
(7)覺得做了會有意義的時候
②失去幹勁的時候
(1)對那項工作沒有興趣的時候(工作很無聊的時候)
(2)上頭硬性強壓工作的時候
(3)工作失去意義和價值的時候
(4)工作過於單純、簡單的時候
(5)沒有緊張感的時候
(6)沒有時間限制與任務的時候
(7)對於實現自我價值無望的時候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覺得“只有自己才是主角”的時候,就會幹勁十足。“全才是導演”,這種說法的確有它的道理。
在美國的商業社會也是如此。雖然不能否認在美國社會實力和能力受到最大的重視,但是人性發揮作用的事例也有不少。
以前,最優秀企業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曾向它的3萬名管理人員做過“成為上司的條件”的問卷調查, “Likability”(受歡迎的人)高居榜首。這是一個由“like(喜歡)”與 “ability(能力)”組成的合成詞,它告訴我們,只憑規則和理論是難以服眾的,有人情味的人,才能鼓起別人的幹勁。
42 二十幾歲時就一定要注意磨鍊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全才的必備條件
“什麼樣的員工才是理想的員工呢?”
HORIPRO公司的堀義貴的回答很是耐人尋味:“是跟誰都合得來的獨行俠。”
“得是有團隊精神的全才。”因為我一向這樣回答,所以聽了他的回答,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說的也是呀。”
跟誰都合得來。但是,不要合群。因為一旦融入某個群體,就容易附和別人,這樣,非但無法展示自己的個性,其他什麼獨特的見解和好的創意就別指望了。“革新總在少數派手中實現”,牢記這一鐵則,就不會因為融入一個群體而高枕無憂,而只會讓你覺得如坐針氈。愈是專家,愈是如此。
在研究開發、產品開發、市場銷售等領域,即便你是一個經濟學家、證券分析師這樣的專業人士,即使你擁有卓越過人的專業知識,如果不具備協作能力,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某商社一位負責理財的專務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