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這門學問,就如同報社記者與新聞事件之間的關係一樣,採訪行為一定是在事件發生之後。而不是倒過來,先有采訪,然後才有事件。
換言之,在得知有那麼一位優秀管理精英存在之後,教授就要刨根問底地去諮詢調查,然後歸納出原理,寫成長篇大論。這就是經營學產生出來的步驟,所以無論怎樣,經營學總要在經營實踐的後邊追趕。
儘管如此,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落伍實業家們,可以學到先進的管理技術,這當然不錯。但是,對於一個優秀的實業家而言,學習經營學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經營學與報紙報道一樣”,這樣定位,不是讓你去考慮事件(經營實踐)是否有錯,而是希望你認識到出錯方總在報道方(經營理論)。瞭解了經營學,這並不重要,能否在現場靈活運用經營學,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聰明人何止成千上萬,但是“什麼都知道,卻什麼都不會”的人也為數不少。“為什麼不去利用那麼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呢?”對此感到不可思議的人可不止十個二十個。
有趣的是,在那些被譽為優秀管理精英的實業家當中,很少有人擁有MBA或者中小企業諮詢師的資格證書。在這些中小企業的繼承人、他們的子孫之中一定有不少的人有留學的經歷,但是,誰都不會認為他們是因為留學經驗發揮了作用而被提拔為負責人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是經營高層,所以他們才成了負責人的。這就是現實吧。
■牢記一點:經營來自實踐
松下幸之助雖然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退學了,卻成為了創立雄踞其所屬行業之首的優秀企業,是位立志刻苦奮鬥終於成功、白手起家的人物。他自己沒有學過經營學,但卻被世人奉為“經營之神”。
他的口頭禪便是那句“隨時可以成為一個烏冬麵攤點的老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沒什麼可怕的了。”這個觀點貫徹到了每個管理幹部那裡,有好幾個這樣的負責人後來對我說起過,“先生常對我們說,你可以開烏冬麵館的,因為我訓練了你。”
特別喜歡吃烏冬麵的松下先生的真正想法其實就是:“如果能好好經營一個烏冬麵館,那麼經營一家公司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麼,烏冬麵館的實業家究竟每天都要考慮些什麼呢?
首先,材料不好,自然就做不出好吃的烏冬麵來。同時定價也很重要。把這個材料這麼處理一下,賣多少錢合適呢?這樣反過來計算一下,然後定下價格,或者根據開店所在地的行情來定價,以不出現赤字為標準決定銷售的定額。當然,還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要改變烏冬麵的製法。根據溫度與溼度的差異,湯料和烏冬麵的進貨量也會出現變化,天氣寒冷的時候,客人增多,就要多做點。天氣轉暖,就要稍微少做一點,然後一邊估算著要來的客人人數,一邊在中途新增一點。
而且,同時還不要忘了徵求一下客人的意見:“味道怎麼樣?”還要準備好找零用的錢。當好評如潮,生意紅火起來的時候,還要考慮開出第二家分店、僱用送外賣和打雜的店員等等問題。
賣賣烏冬麵,都要運用這麼多的技巧來經營。但是,烏冬麵館老闆不會想到要用到什麼經營術語,只是一心想著“要把烏冬麵做得好吃”而努力工作。“裝碗的時候可要算好,可別連進貨的錢都收不回來呀。”至多隻會有這麼一種“經營感覺”而已。
在這裡,我把這一連串的工序用經營學教科書中出現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僅供參考。
首先是資金計劃、素材研究、採購、定價、行情分析、生產過程的全面管理、品質管理、生產計劃的制定、營銷、商業區域調查、庫存調整、ABC分析、生產調整、商品銷售、聽取消費者意見、問卷調查、現金回收與管理、宣傳、擴銷計劃、人才錄用、勞務管理……不一而足。所有這些,統稱為“經營”。
把經營學交給喜歡學習的人吧,而你則要考慮如何在經營實踐中綜合利用知識和資訊。若非如此,你就只能算是一個“百事通”。無論是專業人才還是全才,僅僅停留在百事通的階段,是賺不到錢的。那將意味著對社會對公司都毫無貢獻,這樣是萬萬不可的。
。 想看書來
40 不靠經濟學,要掌握經濟感覺
■實踐中的職員才應該學習經濟學
據說“經濟系已經走向沒落”,這一點很有可能是事實。我在上大學那會兒就已經感覺到,這種脫離現實(即,一無是處)的學問完全無趣,所以,除了必修課以外,其他科目的學分一個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