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旦你能順利地完成工作,掌握了專業知識,其他公司是不會放過你的。這時,如果你發現現在你所在的這家公司已無任何發展前景,就要開始考慮跳槽和創業的問題了:“希望挑戰更有活力的工作。”而不用去說“給這麼少薪水真夠嗆”之類沒水準的話。
■跳槽之前要這樣下定決心
我自己也有跳槽的經驗。跳槽的理由僅僅是想要磨練自己作為專業人才的能力。
這裡不是我要自吹自擂,我很自負,覺得自己是集行家裡手、全才和專家於一身的人物。但是在主持幾百名會員的學習會,結識了好幾位才華橫溢的職員之後,才終於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隻“井底之蛙”而已。
這時,恰好有公司委託我執筆並由我署名的單行本。因此,一邊上班,即一邊做著工薪族,一邊做著美其名曰“撰稿自由”“出版自由”的職業撰稿人的我得到這家公司的肯定,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跳槽到了這家公司。
這次跳槽是完全正確的選擇。很多外資企業職員都希望得到這樣一份可以署上自己名字的工作。它是作為公司職員的一枚勳章,也是值得大書特書寫進履歷表和資歷書上的賣點,即作為公司職員的附加值。所以,當一個員工能夠意識到“如果能成功完成這件工作,等於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話,即便年薪很低也會心情舒暢地全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一切都是為了想要得到這枚可以署上自己名字的勳章。
在此,想要說明一下當你決定主動跳槽(並非遭到裁員後的求職)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是否是值得賭上一生的事業”。詳述如下:
資歷能否得到利用?
能否適應不同的企業文化?
待遇(收入、職位)會有所提高嗎?
從能力上而言,是否有信心工作下去?
有“終老於此”的決心嗎?
如果對以上幾點沒有信心,就不要考慮跳槽。
有些公司職員從成功跳槽的那一刻起,就在考慮下一步該往哪裡跳,最好還是不要這麼做。也有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換了三次工作,這種行為也要反對。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想一想,無論哪家公司都不會接受一個臨時棲身或者把他的公司當作中轉站的人,都希望職員能以“終老於此”的心情鼓足幹勁、努力工作。雖然一輩子當中換兩三次工作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換上五六次的話,就顯得異常了。至多10年左右換一次工作比較好。
然後,就可以考慮不再有退休限制的獨立創業了。
跳槽的決定性因素是資歷的提高
(資料來源:《日本年輕職員 資歷意識調查》,CAREER DESIGN CENTER公司type編輯部,2005年8月)
45 為了確立學習方向,總結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
■跳槽首先看的是工作經驗,其次是能力
我曾經受朋友、熟人之託,幫助過好幾個人成功跳槽。
其中有這麼一個例子。我曾試著幫助二十幾歲的A君從一家處於中堅地位的出版社跳槽到某大型知名出版社。其實,當時已經十拿九穩可以進那家出版社了,因為我已經拜託過他們的高層。前往應聘的人有數以百計,透過書面材料稽核之後還剩下100人,然後參加筆試和麵試(透過人事部門負責人和主編的面試後,參加由董事長和各位董事進行的面試)。A君在筆試中考了個倒數第一,但還是是讓他透過了。面試過程中的初試、複試、再複試幾關均告落敗,儘管如此,也全都讓他一一過關。
選拔的結果,只有一個人正式透過。A君本來可以走後門進入公司,但他自己主動申請退出了,也許他是害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公司會做不下去吧。我這邊特意託了人,而A君自己卻放棄了,雖然感到遺憾,但也只能就此作罷。
另外有位B君,在我的幫助下,他中途調進了這家出版社,他原來做編輯的那家出版社只不過是個靠接點零碎活兒維持的小規模出版社,考試的時候算是剛好透過,面試也是沒出什麼岔子順利透過了。出版社方面裡甚至還對我充滿感激:“介紹這麼優秀的人才給我們,可算幫了大忙了。”他現在依然活躍在這家出版社,可謂前途無量。
同樣的條件,結果卻如此截然不同。
跳槽並非只靠考試來決定,考試有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某大企業的人事負責人說過這麼一番話:“雖然某個人的畢業學校是以前聞所未聞的大學,可我對他的營銷能力感興趣。這種流浪武士式的人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