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即便上司如何無能,部下都會認真地聽從他所發出的一道道指示和命令。
但是,如果在一個集體當中,完全不存在什麼上下級關係,互相平等,情況又將如何呢?例如,像我從事這樣的工作,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我自己的書絕對是我自己動筆寫,但是,我在一年當中還要做出40~50冊實業家、醫生、會計、藝人們的單行本計劃。此時會聯絡好所有的撰稿人,交待他們完成書稿的撰寫。然後總是有人到了截止日期書稿還沒有完成、或者本來可以寫得更好一點卻做得不是很理想,有時候甚至還會為此而捶胸頓足。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必須要有能若無其事巧妙管理他們的能力,或責備,或勉勵,就如同一個上司對待他的下屬一樣。
不過,這裡並不存在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說到底只不過為了將同一個專案向前推進的夥伴關係。
這時候,我就要拿出“理”與“利”來。
什麼是理?比如說,一定有人對你這樣下過命令:“請務必在月底之前完成!”如果沒給你什麼理由,那麼在你而言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如果你換一種口氣:“這項工作由於什麼什麼目的必須儘快完成,請大力協助為盼。”將工作的名目、價值和意義等清楚地傳達給對方,讓對方的腦海裡有一個具體的印象,有時候對方還會受到感動,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對於“理”是否做出解釋,雖然看上去不過是瑣碎小事,卻有可能會成為左右工作內容的重要因素。
船井幸雄(1933~ ,日本大阪府人,畢業於京都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學科,為“株式會社船井綜合研究所”創始人,現為企業經營管理顧問。――譯者注)的調查資料顯示:“以未解釋工作意義而極不情願工作時的效率為1。則領會工作意義後,工作效率會提高~2倍。而如果是自己策劃的工作,則效率提高~倍。”他取資料的平均值,命名為“1比1·6比1·6的平方法則”,效率因為一時的心情而呈現出很大的差異。
我不僅用“理”,還用加上“利”,即傳達給對方這樣的資訊:“這項工作有如此這般的價值。”“這件工作意義很重大,肯定會暢銷!”這樣一說,對方會一下子瞪圓雙眼,接著就會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理”與“利”,缺一不可。只是訴諸於理,也許會令對方束手無策,無所適從。雖說如此,如果一味以利相誘,則只會引來貪財之徒。
“對我沒好處,才不做呢。”
“如果想要我來做,再多加點吧。”
如此一來,身邊全是利慾薰心的人。所以,“理”與“利”,缺一不可。
第八章 跳槽和創業,絕對要嘗試
44工作伴你一生,跳槽和獨立創業也應考慮!
■要注意跳槽的時機
今後,一生中至少換兩三次工作,將會變得司空見慣。也許到了那個時候,“從未換過工作”的話,搞得不好還會成為“你在哪都混不下去”的有力證明。
現在處於只要有地方上班就算謝天謝地的時代,但就在眼下這一瞬間,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換一份充滿活力的工作,或是因為條件優越而亟欲跳槽。
能夠跳槽,完全要靠一個人的能力,這一點自不待言。
而且,跳槽與相親相似,只有當“想要跳槽”的你與“希望跳槽過來”的對方公司雙方意見一致,跳槽才能成立。也就是說,在你有受人賞識的能力,而對方目前(不是將來)迫切需要你的能力的時候才能成功跳槽。
即便你如何能力過人,如果對方“人手足夠”,或者即使對方如何想要你過去,而你自己卻完全沒有跳槽的意思,那麼跳槽也不能成立。
一切皆在時機。尤其是跳槽行為,它往往受到時機和運氣的左右。
例如我有位朋友,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就拿到了MBA,在一家大型金融機構上班,積極主動,精明能幹。某外資企業以相當優越的條件向他發出了邀請。可他想著“還會有更好的機會”,就沒有接受該企業的邀請。不久,又有其他的公司向他發出了邀請,但他同樣沒有接受。就這樣,他所在的公司出現了經營危機,於是他著急了,轉而向以前給他發出過邀請的公司推銷自己。可是,因為這個公司已經找到可以替代他的人,結果“為時晚矣”,是他自己錯過了高價推銷自己的大好時機。
也許你現在正覺得“工作有趣得不得了!”,卻突然向你提起跳槽、創業的話題來,很是唐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