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文革”、高考與我的人生轉折(1)

“*”、高考與我的人生轉折

黃 偉

作者簡介:黃偉,男,1954年12月出生,江蘇金湖人。1965年在潁上縣城關中學讀初中。1979年至1983年在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既屬老三屆,又是新三級。1983年至今在安徽教育學院(2007年改稱合肥師範學院)政法系、歷史系,從事“兩課”(*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工作。其間,分別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進修。現任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安徽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黨史學會常務理事。1994年被評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評聘為歷史學教授。2006年被評為省優秀德育工作者。

1978年7月,我再次參加高考,這一次離錄取分數線僅差3分。我並未氣餒,下定決心,繼續挑燈夜戰攻堅克難。困了用冷水洗把臉,累了站起來做上一遍廣播體操。上大學求知識的信念在支撐著我,以前沒有機會,現在黨和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豈有放棄的道理!1979年7月,第三次參加高考,我終於以超過錄取分數線20多分的成績,如願以償進入安徽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專業。

畢業之時我們歡樂地唱著,“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麼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20年後,全班同學如約聚會,沒有太多輝煌,只有些許成功,人生閱歷豐富了,人生信仰沒有改變。90位同學,工作在不同崗位上,貢獻各有特色,至少有6人已經被評為教授,我忝列其間。畢業之後的20多年間,我始終在安徽一所高校工作,孜孜以求,不斷進取。不為下海經商所動,沒有被金錢物質誘惑。甘於清貧,爬格子、吃粉筆灰從無怨言。往好裡說是敬業,不客氣地話就叫“一根筋”、“認死理”,穿越時空我與“許三多”神交。

我的童年是在皖北一個古老的小縣城……潁上縣度過的。說她小,因為她比盧溝橋旁的宛平城大不到哪裡去,城裡大街小巷都是青石板路,沒有高樓大廈,道路的寬度不能開汽車。說她古老,因為有廢棄的縣衙門旁相向而坐的一對石獅子、護城河和城牆的殘垣斷壁為證。城外五六華里有一個花園,人稱“遊家花園”,花園裡有兩樣不起眼的動物狗熊和猴子。每年踏青之日,孩提時代的我們都會不厭其煩地去目睹它們的尊容。我的媽媽是縣城關小學的一位教師,以前讀過高中。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高中畢業就是知識分子了。她很強調對自家三個“光頭”的教育,時常提起遠親近鄰家的孩子學習用功,考取了縣城中學,還有誰家的考上了北京名牌大學。懵懂裡的我似乎明白了一些讀書是有用的道理,經過小學校的圍牆都會聽聽裡面傳來的朗朗讀書聲,有機會去媽媽那裡,也有意地在教室門外向裡張望。1959年,我虛歲六歲,終於可以報名上學了。我在媽媽的帶領下蹦蹦跳跳地來到了學校。負責報名工作的是媽媽的同事,一年級的語文老師朱忠賢,據說她是這所小學的一塊牌子。她檢視了我家的戶籍之後說:“你不滿六歲,暫時還不能入學。”聽了這句話,讓我很沮喪。不過接下來的面試,她發現我對拼音字母和加減法都有不錯的準備。於是決定給我一個機會……當“旁聽生”。如果能夠在一個學期結束時,語文和算術考試成績達到90分,就可以正式入學。最終我如願以償地順利入學了,因為學期考試我的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接近滿分。記憶裡,在上小學的開頭幾年,那時縣城還沒有電燈,每天晚上用煤油燈照明,看書必須靠近燈光,可是太靠近了,第二天發現兩個鼻孔裡全是黑乎乎的東西。我如飢似渴地學呀學,語文、算術考試常常取得滿分,獲得媽媽和老師們的誇獎,也滿足了一個小孩子的虛榮心。

“文革”、高考與我的人生轉折(2)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又記憶猶新的年代,由於種種原因鬧了饑荒。劉少奇後來總結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災荒襲來,糧食匱乏,饑饉遍佈全縣,人們面黃肌瘦。開頭賣糧搭配高粱面和山芋面,接著肥田的黃豆餅也變成了搶手貨,再後來就有一部分人餓飯了。一天,小學老師帶領全體學生去縣城南門外的田野挑野菜充飢。記得當時的我因年幼體弱走路經常摔跤,其實南門離學校並不遠,我們走了很長時間。多數同學並不識得野菜,我也一樣,面對遼闊的土地只是覺得新鮮,半天下來筋疲力盡,收穫寥寥無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