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在1996年初我隨省直扶貧工作隊到盤縣扶貧一年,其間,由於妻身患絕症,雖經多方治療,終因無力迴天,拋下我及未滿13歲的小女而撒手人寰。面對鎮政府及鄉親們的關切和理解,在“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抉擇中,使我在醫院發票已開具的情況下,主動將錯算多收的1326元醫療費追回,毅然地上交給妻的單位。並在妻後事安排完畢的一週內,又匆匆趕至石橋,決心要為當地老百姓辦點實事,藉以回報並沖淡心中的憂傷。
難忘的情懷 下鄉筆記(14)
我與省老幹局的張緒晃設身處地站在農民的立場,晨訪山嵐,夜走象鼻嶺,駐紮小果浪,足跡踏遍了全鎮最邊遠的地方。在鎮政府的積極支援配合下,組建了新的村民委員會;果斷地嚴查了多年來轟動全鎮,乃至上告到縣裡,卻懸而未決的經濟糾紛;在扶貧工作中自覺地抵制了來自被查處人上萬元金錢的誘惑;並爭取在我們離開之前,敦促當事人如期如數地兌現了佔用農民土地而應補償的所有款項及房產。對此,老百姓深為感動,他們的純樸和通情達理,為我們組織和順利修通“上寨…白巖箐”長六公里、寬五米的鄉村公路而掃清了障礙。
村民們特意對前來考察驗收的六盤水市組織部歐陽副部長由衷地說:“子子孫孫們走在這條路上,都要念叨省直扶貧工作隊的好處。”為此,他們因感激而自發地商議要為工作隊銘文刻碑,被我們堅決地制止了。但是,我們卻因在扶貧工作中展示了人性最為真實的一面,在內心裡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豪感與成就感。我打趣地說:“口碑比石碑好!”雖然,我們離開石橋已好幾年,但凡鎮裡的工作人員來貴陽辦事或開會,不論多忙,都要約我與張緒晃見上一面,那濃濃的鄉情和依依的眷戀之意,至今仍念念不忘。
只有真誠生活,坦誠做人,才能真正領會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深刻含義。雖說在這一年,我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然而,卻能使我心甘情願地儘自己綿薄之力而但求盡心。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心態,無不緣自“上山下鄉”那段刻骨銘心的難忘經歷。伴隨著這一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勇敢而堅定地直麵人生,走完自己認準了的路。
有道是:“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矣。”否則,一旦失去了精神這一支柱,就有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脫離了大地這個母親。借用時下流行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以不懈的努力和特有的執著來爭取社會的承認與肯定,或許,這就是對“人必自助乃後天助之”的有力註腳。對此,我篤信不疑。
誠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同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維特點與行為方式。現今,新生代的“70後”、“80後”,甚至“90後”們,或許不屑一顧地再去“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唯有我們自己,因心中還殘留著當年的夢痕。儘管,那些陳年的往事,有過慘然、枯寂、迷惘,甚至還有過壓抑;但卻也曾有過浪漫、快樂、追求與嚮往。那是一個曾令人熱血沸騰的年代,那也是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一種無悔的青春。
誠如與我同為下鄉知青的兒時好友謝彬如(現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在其《知青與讀書》一文的結尾中所言:“竊以為,知青與讀書,有如另外上了一所大學,珍惜自己的知青經歷,便彷彿是在珍惜財富,也就是近乎於在珍惜一張名牌大學的文憑。”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曾有人說,“知青運動”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某種歷史現象的倒退與蹉跎歲月。此論信然者有之,權且作參照而另存。只不過,知青運動與知青群體是不可混為一談而淆說的。艱難時世的不期而至,無疑會給人予劫難亦給人賜予,此於古今中外而皆然,概莫能外。問題的實質在於:親身經歷者能否將其“化腐朽為神奇”,並從中辨析和受到應有的啟迪與教益。
儘管,那過去了的便緲若煙雲,或許,那隻不過是一場輕飄的夢幻。當今天重新來審視40年前,曾經在我們生命長河中流淌過,至今縈繞在心靈深處的知青歲月,仍是那麼令人難於釋懷,又是那樣的清晰、雋永……
根據原下鄉日記片段,陸續整理並修改於2007年12月
2008年8月28日重新訂正、補充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命運,1977(1)
命運,1977
蘭善清
作者簡介:蘭善清,男,1957年生,湖北鄖縣人。現任該縣教育局副局長,中學高階教師,曾憲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