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價事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就必然要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在大學學習期間,深切感受到,*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最好的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十年內亂”中那種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好即絕對好,壞即絕對壞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必須徹底摒棄。從此,在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時,我都力求自覺地按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研究、分析、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例如:如何看待秦始皇?一方面要看到他實行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長城修阿房宮;一方面又要看到他掃除群雄,統一中國,統一公路(可以說等同於現代的高速公路),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就其歷史活動的主流看,是有益於中國歷史發展的。但是,由於秦始皇的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又導致“天下苦秦久矣”,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秦王朝不僅沒有如同秦始皇所設想的那樣傳之萬世,而是不足二世,即一朝覆亡。然而,秦朝雖然不足二世就覆亡,秦始皇所建立的一整套統一中國的制度、辦法卻因順應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而被保留下來、繼承下來。這就是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多樣性,用簡單的“非好即壞”的形而上學的方法評價歷史,雖然省事,卻是違背歷史發展本來面目的。只強調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某一個側面而忽視或否定其另一個側面,是片面的。
在學到隋唐歷史時,我撰寫的《李世民與唐朝的建立》的學期論文,受到講授隋唐歷史的教授的高度評價。我早就熟知毛澤東對李世民的評價較高。1958年3月毛澤東說過:“李世民起義時,只有十八歲,當了總司令,二十四歲登基當了皇帝,年紀不甚大,學問不甚多,問題是看你方向對不對。”又說:“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因此,在《李世民與唐朝的建立》中,以李世民是一個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立論,闡述了李世民在隋末起義、西進潼關、蕩平群雄、建立唐朝、平定內亂、統一中國等方面的歷史貢獻。字裡行間,體現著對李世民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欣賞。講授隋唐歷史的教授認為,這篇論文立意高遠,闡述深刻,氣魄宏大,出手不凡,頗得隋唐史研究的精髓。為此,我們甚至成了“忘年交”,經常在校園裡遇到一起時,他談一些講授隋唐歷史的心得,我也談一些對於隋唐歷史研究的粗淺看法,相得益彰。
三
大學學習中國現代史時,有一點輕車熟路的感覺。過去在小學、中學、高中畢業後熟讀《毛澤東選集》第一至四卷和全部註釋,熟讀多種版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熟讀多卷本革命*《星火燎原》《紅旗飄飄》,熟讀全國政協編輯的多卷本《文史資料選輯》奠定的基礎和優勢,這時充分發揮出來。老師和同學們都認為我對於中國現代史比較熟悉,悟性較高。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學時代的心路歷程(4)
實事求是地說,在上大學前的讀書生活中,曾經積累了大量的無人能夠回答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不選擇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呢?如果這樣,中國共產黨不是可以避免犯陳獨秀右傾錯誤、瞿秋白“左”傾錯誤、李立三“左”傾錯誤、王明“左”傾錯誤,中國革命不是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少經歷許多曲折、勝利的時間不是可以大大提前了嗎?如此等等。當然現在回想起這個問題,提得是多麼幼稚。在上大學期間,就力求透過廣泛的讀書、深入的思考,去解決頭腦中長期存在的一個一個的問題。為此,曾經讀完了所有能夠找到的河南大學圖書館館藏的中國現代史、中國革命史、*黨史方面的書籍、雜誌和內部資料,以及香港、臺灣出版的有關*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著作。
對於世界古代和中世紀史,我過去接觸較少。為此,在學習中下了很大工夫。為了熟記這些過去不熟悉的內容,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來到鐵塔公園的鐵塔湖畔,迎著冉冉升起的一輪旭日,望著鐵塔映在湖中的倒影,一章一章地死記硬背。我的學習方法是:愈是生疏的知識愈要死記硬背,較為熟悉的知識則要注重融會貫通。
到學習世界近代史時,因為比較熟悉又比較用功,最後考了99分,榮獲全年級第一名。講授世界近代史的教授大加讚揚。在學習世界現代史時,任課教師感覺出我對世界現代史比較熟悉,於是經常非常謙虛地徵求我對這門課的教學意見。這門課最後考試成績95分,名列前茅。
當時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課程,主要是以國際共產主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