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史為主線。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蓬勃發展,達到鼎盛及重大挫折,我一直極為關注,並且對於其中的經驗教訓有自己的看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恩格斯開創的國際無產階級為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爭取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的國際性革命運動。列寧在繼承*、恩格斯開創的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的基礎上,創立了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把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與國際無產階級所從事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絡到了一起。斯大林時期,為了應對資本主義陣營對蘇聯的威脅,蘇聯大力加強對各國共產黨的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從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達到鼎盛時期。1956年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後,圍繞著對蘇共二十大的評價問題,*與蘇共之間展開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大論戰”。這次大論戰標誌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中蘇大論戰始於意識形態的爭論,很快影響到中蘇兩國關係,由爭論發展到對罵、由對罵演化為對抗、由對抗上升為對打(珍寶島事件)。這樣,就造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誕生以來最嚴重的分裂和內部鬥爭。這種情況持續發展,終於導致20世紀9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
四
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上過大學,那麼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大學生活奠定了我終身受益無窮的堅實的知識基礎。
大學時代的心路歷程(5)
我雖然出身平民家庭,並無書香門第的傳承,但卻從上小學起,就養成了喜歡讀書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知識的追求與日俱增。長期以來,讀書對於我,不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方法,而且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飯可以少吃,衣可以儉樸,覺可以少睡,但書籍、報紙、刊物,卻是必讀不可的。
但是,我的早期讀書生活又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在少年時代,因為屬於勞動人民家庭,除課本以外從來沒有購買過任何一本課外書籍。想讀書,只有靠借閱同學們的課外書籍,但是,小學、中學的同學大多來自城郊農民家庭和城市市民家庭,有錢買課外書籍的不多。所以,每當有某一位同學拿到學校一本課外書籍……大多為《紅旗飄飄》《星火燎原》一類的革命歷史讀物和《紅巖》《烈火金剛》一類的小說等,我便借來閱讀,大多為兩三天後還給人家,也有當天借書後第二天上學時還給人家的。於是,久而久之,便養成了讀書很快的習慣,一部幾十萬字的小說,一天和一個晚上便可以讀完;一本一二十萬字的雜誌,兩三個小時便可以讀完。從上高中開始,我自費訂閱《參考訊息》,每月人民幣五角,那時還不公開發行,是透過一位在郵電局工作的鄰居訂的,一天不落,一直讀到現在。
自從考入大學後,多年來困擾我的讀書問題迎刃而解。河南大學圖書館具有河南一流的最豐富的藏書,而且“*”中也沒有受到大的損壞。河南大學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對於工作十分敬業,對於頻繁借書、還書的學生十分看重,給予很好的照顧、提供很多方便。這使我得以閱讀大量的各類書籍。
大學生活奠定了我在一些學科領域的堅實基礎。
在中國歷史領域,從中國原始社會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到中國當代史,透過四年的系統聽講,認真學習,全面瞭解,深入思考,重點掌握,基本上可以融會貫通,瞭然於胸。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更加明確。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由於比較愛好,我下了較大的工夫,廣泛閱讀了河南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幾乎所有這些方面的書籍、資料,奠定了以後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比較寬廣深厚的基礎,受益無窮。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真乃是經驗結晶,金玉良言。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領域,對於各個階段的黨史狀況,有了詳細、深入、系統的瞭解。上大學前,曾經反覆幾十遍的閱讀《毛澤東選集》第一至四卷和全部註釋,奠定了一定的黨史基礎。正是由於“先入為主”,使我對“*”中*集團授意編寫的《黨內兩條路線鬥爭歷史》、江青集團授意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提綱》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大學期間,閱讀了大量中國和外國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著作、論文、講話、報告、資料、*,弄清了許許多多的疑問,完成了終身受益無窮的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