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代永遠銘記。”

老三屆新三級這一代人經歷了新中國最困難和最輝煌兩個不同的時期。他們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在坎坷中成長,既經受了生活的磨難,承擔了社會轉型帶來的高額代價;也參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併為此付出最寶貴的人生年華,分享了國家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新中國的一個縮影。還是這位叫齊每豐的知青寫道:“經歷過那場人生磨難之後,才使我們真切感知到,每個人時刻都在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風雨同舟,甘苦同在。共和國的命運始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共和國的前途始終與我們緊密相連,個人與祖國無法分割。共和國永遠是我們的依託,沒有共和國的安寧和穩定,我們將一事無成,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個人價值和前途。這就是那段動盪的歷史留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一代人以青春為代價,所悟出的刻骨銘心的切身體驗。”

值得指出的是,老三屆新三級這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出生的。當這本名為《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新三級》的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共和國同齡人”是他們一生的光環和驕傲,共和國的生日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日。讓我與收入本書的50多位作者,共同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共同期待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本書主編 張 琦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們也曾年輕(1)

我們也曾年輕

呂立寧

作者簡介:呂立寧,女,1948年出生。1961年至1968年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68年12月赴山西省榆次縣插隊。1976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晉中齒輪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山西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工業大學校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任職。1997年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評議中心進修。1999年至2003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研究員,科研處副處長(正處級)。任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誌編委,《基礎醫學與臨床》雜誌副主編,發表相關論文20餘篇。

我們曾千次萬次地嘆息自己生不逢時,千次萬次地詛咒那曾愚弄過我們的年代,千次萬次地埋怨上帝給我們安排了這樣艱難的人生。但是現在,當我們走過了中年的驛站時,儘管有無限的遺憾、無奈、委屈,或是僥倖,我們都可以這樣說:我們走過來了,隨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度過了人生中最好的年華;我們盡力了,我們將所能奉獻的一切,給予了社會、親人和後代。

都說這一代人愚、笨、傻。苦,受了一輩子;虧,吃了一輩子;可到頭來,還是一個不會轉彎的腦子,一股不服輸的倔脾氣。當我們回到白髮蒼蒼的老師身邊,才驀地發現,支撐著我們走過一切溝坎的正是她們那幾句既陳舊又樸素的教誨,流灌在我們體內的正是那一代代傳繼下來的秉氣。那是最初淺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永不可變地烙在我們的心底,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事業生涯的升、遷、興、敗,使我們充實,讓我們踏實。

從老三屆到新三級勾出了我的人生軌跡。1968年12月赴山西插隊,1978年10月走進大學,是影響一生的兩個轉折點,隨之帶來的是前十年的艱苦和後三十年的拼搏……

進入甲子之年,回首一路留下的痕跡,咀嚼曾經的酸、甜、苦、辣,沉澱下來的全是那些曾震盪過心扉、感動過靈魂的絲絲真情,拳拳付出得到的點滴啟迪,給予昇華之力的人的本質之美,即使是極微小極平常。

於是,那一段段故事和淚水一起從心底流出。

“餓”的記憶

“民以食為天”這世間第一真理,不知有多少人是飽嘗了飢腸響如鼓的滋味後明白的,飽嘗過了的人,都知道,那滋味不好受。

當我說到這些時,兒子很不以為然,說誰還沒捱過餓。不,我想說的這種餓是沒有希望的餓,等待他的是並不能塞飽肚子的食物。按說,我也沒有太多資格論說,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還是豐衣足食的,但畢竟多少嘗過一些捱餓的滋味,且至今未忘。

我生在兵荒馬亂之年,姐姐們說,那時媽媽奶水少,我是靠她們用筷子塞麵糊活下來的。那時的餓我無法記憶,是解放初期的討飯人最早給了我捱餓的印象,那時要飯的可以上門,媽媽總是給他們烤饅頭片或其他什麼的,從沒讓他們失望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