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生到工農兵,又從工農兵到知識分子的轉變,成為共和國走向富強的棟樑之材。他們中也有少數人,連自學成才都沒有做到,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都留給了廣袤的農村,或娶妻或嫁人,像當地老百姓一樣默默無聞地棲息生活……

當時間把人們帶入2008年,老三屆新三級這一特殊群體,他們中大的已年逾花甲,小的也年過半百。雖然其間不少人仍活躍在社會的不同層面,但從總體上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當我們盤點這代人的人生價值時,發現儘管他們從30年前改變個人命運的那個時候起,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找回了逝去的年華和失落的機遇,有的進入國家領導層,有的成為著名的學者或科學工作者,有的成為耳熟能詳的作家,還有的成為演藝界的明星,但更多的仍然是普通的幹部,普通的技工,普通的教師,普通的醫生,即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勞動者。人們在閱讀這本書後會發現,儘管他們的人生閱歷勾畫出不同的軌跡,但仍有那麼多的相同之處:“*”那段反常的特殊經歷讓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插隊、做工、從軍的經歷讓他們鍛鍊了筋骨意志,瞭解了民情;改革開放30年的風風雨雨又讓他們變得成熟穩健,豁達睿智。本書選登的一位來自河北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現任包頭鋼鐵學院政法學院院長的王立東,他在文章中這樣表達新三級學生的心情:“我們滿足,滿足當年的清貧不曾削弱我們的意志;我們驕傲,驕傲當年的我們沒有蹉跎青春的時光。我們走過貧困、走過慌亂、走過衣衫不整、走過食不果腹;我們走過*、走過荒唐、走過民族迷茫、走過蒼生悽惶。那是我們幼小的時候,那是我們年輕的時候,那是我們求生的時候,那是我們鍛造的時候。雖然已是往昔的歲月,我們記得;雖已是不再的記憶,我們懷戀。我們因貧困而奮起,我們因迷茫而探求;我們因失望而發奮,我們因痛苦而圖強。……那是我們生命的流程呦,我們無怨;那是我們青春的激揚喲,我們無悔!”

本書選登的另一位叫呂立寧的北大附中知青,當年到陝西榆次插隊,1978年考入山西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從醫,如今已到了退休的年齡。她在文章中寫道:“我們曾千萬次地嘆息自己生不逢時,千萬次地詛咒那曾愚弄過我們的年代,千萬次地埋怨上帝給我們安排了這樣艱難的人生。但是現在,當我們走到了中年的驛站時,儘管有無限的遺憾、無奈、委屈,或是僥倖,我們都可以這樣說:我們走過來了,隨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們盡力了,我們將所能奉獻的一切,給予了社會,給予了親人。”“都說這一代人愚、笨、傻。苦,受了一輩子;可到頭來,還是一個不會轉彎的腦子,一股不服輸的倔脾氣。當我們回到白髮蒼蒼的老師身邊,才驀地發現,支撐著我們走過一切溝坎的正是那幾句既陳舊又樸素的教誨,流灌在我們體內的正是那一代傳承下來的秉氣。那是最初淺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永不可變地烙在我們心底,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事業生涯的升、遷、興、敗,使我們充實,讓我們踏實。當我們憑著這些,仍在一如既往地做著的時候,會突然發現,一個你不熟悉的瞬息萬變的全新世界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意識到:需要補充,需要更新,需要適應,需要轉變,需要重創新的起點。當我們做好準備並自認為有能力面對這一切時,又被告知,你的時間到了,這一切結束了……世上最公平的是時間,它無私地將無言、無形、最平常又最神秘的空間讓世人同享。每個人都會經歷他一生中的不同時代,人的一生就是告別一段經歷的過程。重要的是每一段都讓我們收穫了新的啟迪。”

“青山依舊在,畢竟東流去”。這一代人影響時代或被時代影響的時間已不多了,歷史很快會將這一頁翻過。然而,作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群體,我以為這個群體不只剩下了自我咀嚼和難忘回憶,仍有其值得探究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一位來自北京十三中到山西左雲縣插隊的知青齊每豐在文章中寫道:“今天我們追憶那段往事,絕不是在這裡顧影自憐,自作多情;也不想怨天尤人,慨嘆人生;更不願撩開時代留給我們的創傷,乞求後人的憐憫和同情。我們之所以追憶那段往事,就是要透過那段經歷的反思和回顧,反省歷史,感悟人生,告知當代,警示未來……要讓後人懂得,不但共和國的建立,需要有人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而即使在和平建設年代,民族的進步,共和國的成長,同樣需要有人為其做出犧牲、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時甚至是慘痛的,而代價的承受者唯一的希望,就是這些用熱血、熱淚、用一代人昂貴的青春所換取的歷史教訓,能被世世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