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序(1)

“一家人,是因為有共同的名字‘老三屆新三級’,又在同一個年代裡經歷了同時載著我們起伏的跌宕風雲,有著相似或相近的命運。”

老三屆新三級“是一段歷史,是一個縮影;是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社會歷史的符號;它是過去的結果也是未來的啟迪,是既往而去的昨天也是即將到來的明天……”

老三屆新三級“是一種哲學,是一個註腳”,它“揭示了歷史,註解了人生。說到根本處,它就是那個大眾語言: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

翻閱《老三屆新三級》一書徵文來稿,一個個與自己年齡和經歷相仿,40多年前正值花季年齡卻被裹進“*”*風暴,而後又響應毛主席“到農村”、“到基層”號召,散落在祖國天涯海角、廣闊農村的知識青年的鮮活面容,連同他(她)們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像過電影一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他們有的在偏僻落後的農村落戶,有的到工廠礦山學徒;有的在大興安嶺紮根,有的到內蒙古草原放牧;最幸運的莫過於融入軍隊的熔爐,到祖國的邊陲守護。他們因“*”刺激起的“造反”精神,在寧靜的山村中逐步得到平復;注入血液的紅色理想,在為生存而搏鬥的磨礪中漸漸褪色;中學學到的淺薄知識,在短暫地燃起科學之火後,很快銷蝕在田間地頭或淹沒在荒山野嶺……他們把城市知識青年所具有的文明帶給窮鄉僻壤,驚擾了中國農民的平淡生活,也從“貧下中農”純樸的民風中汲取了做人的本分,受到溫暖的呵護,結下深厚的情誼。然而不論在哪裡,無論歲月如何把他們淡忘,不管命運怎樣把他們捉弄,他們大都表現出那一代人共同的特徵:懷揣抱負且不乏激情;不怕吃苦而又不甘寂寞,心中無時不埋藏對知識的渴求和上大學的夢想。或許是對那場觸及人靈魂的“革命”的反思,痛惜自己逝去的金色年華;或許是難以忍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方式的煎熬,翹首企盼人生命運的改變,他們終於等到了1977年那個8月13日……剛剛復出工作的*在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拍板決定在當年恢復已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透過統一考試招收大學生!這個訊息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像歲寒的松柏沐浴了春風,喚起多少老三屆知青沉睡的夢想。

本書中一位來自湖北鄖縣叫蘭善清的知青這樣敘述自己當年的心情:“12月,隆冬如春,千萬知青的1977年12月呀,吉星高照,每一陣寒風都是溫暖的,每一片冬雲都是燦爛的,每一道慘白的陽光都是精彩的。這個冬天是這麼美好,是過年和娶媳都不及的……這個月考試啦,久違了的來真格的考試,屬於寒窗學子展示看家本領的考試,又屬於寒窗學子們了。命運將在這一月中決定,由自己憑本事決定,苦難的知青們將走下十字架新生。”

有人認為恢復高考是*啟動中國農村改革之前發出的一個明確的訊號,是對十年“*”最直接有力地第一次否定。的確如此,高考為1966…1978屆3000多萬初、高中學生提供了“*”以來第一次平等競爭的機會,最先享受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以人為本的新鮮空氣。以此為標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歷史性的轉變。1977年年底全國共有570萬人、1978年7月有618萬人參加了高考,這兩屆共錄取了萬考生,入學率僅為。1977年、1978年、1979年這三年全國高校共招生88萬餘人,其中老三屆知青佔了大部分。有一位來自天津,下過鄉、當過工人的老三屆新三級學生許建國,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形容他當時的心情:“當我走進大學時才發現,坐在教室中的學生,一多半是30歲左右的老三屆,他們對*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感激涕零,有的人竟然喊出‘*萬歲’這樣過激的口號。當我們這些老三屆學生跨進大學校門時,已經意識到中華民族開始了她的諾曼底登陸。1978年標誌我們個人命運的轉折,1978年將成為一個國家的拐點。” 。。

序(2)

高考制度的恢復使老三屆中的這一批人成為時代的幸運兒,趕上了上大學的最後一班車。他們無比珍惜“而立”之年的學習機會,透過刻苦學習和頑強拼搏,成長為*改革開放政策的代言人和踐行者,最先站到了中華民族再次奮起騰飛的起跑點,攀上中國奔向現代化的隆隆列車,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滾滾浪潮。而更多的老三屆中的同齡人,卻在激烈的競爭中與上正規大學無緣。他們中的很多人,透過長年的不懈努力,憑著執著的追求,靠成人教育或透過自學的方式,彌補了知識貧乏的缺憾,同樣完成了從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