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為“中天王”。中嶽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峰、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
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中嶽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
成公興、寇謙之踵隨前人,來到嵩山。他們選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煉。
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給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迴歸天宮的時候了。
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慾未斷,難赴仙路,不過,需加勤奮,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
寇謙之在嵩山修煉達三十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氣派,仙風飄然的神韻。
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質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功夫。
於是,寇謙之便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的了……
第三百零五章 兩個壞訊息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當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忽然少室山顛,雲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雲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
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
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並傳授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
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遊說,自認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己經到來。
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
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僕僕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上他的傑作——道書。
誰知出於所料,皇帝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了起來。
寇謙之不甘閒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為顯中之顯,尤出眾望。
崔浩之父崔宏,有輔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為白馬公,為北魏先朝重臣。
他承繼父業,入仕朝廷。從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祿大夫,父子均為朝廷近臣。
太武帝即位,更是軍國大事主謀者之一,因他主張利用漢人,實行漢制治國,得罪部分鮮卑貴臣,太武帝迫於眾議,讓崔浩暫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國事,必決崔浩。
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藉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
於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
聖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這方法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佈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可是好景不長,這一切的盛世前景,全都因為一件事而崩離瓦解……
寇謙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後,自然影響到佛教的發展,但當時太武帝對佛教並無惡意。
後來,太武帝發現僧尼不守清規,幹些傷風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來往。
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下令誅殺長安沙門。
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
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