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的魏徵便和李世民爭辯起來,說法條是陛下定的,應當帶頭遵守。
今日破例嚴懲,明日又破例嚴懲,天下官員人人自危,誰敢做事?
最後,李世民做了讓步,採納了魏徵、張文瓘的意見,依法判刑。
身為掌握天下人生殺大權的專制帝王,如果都按自己喜好來處理事情,那國家法律就漸漸失去了作用。
這種人治現象,在明朝初期過嚴,造成很多人冤死獄中,而在宋朝初期又過寬,又讓很多人逍遙法外。
貞觀一朝之所以出現魏徵等敢反駁皇帝,敢講真話的大臣,和李世民的寬容大量和自我約束有關。
若是放在楊廣的時代,魏徵等人就算有九條命,也難逃被斬首的命運。
楊廣即位初,還裝了一會,但慢慢地就放飛自我。朝中幾個老臣開始抨擊他,引起楊廣不滿。
殺了幾個嘴碎的大臣後,朝堂風氣逐漸變了。大家開口閉口都是吾主聖明,少有人和楊廣提意見了。
到後期,天下兵變四起,但楊廣身邊的虞世基等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就連蕭皇后也勸宮人們,不要向楊廣說實話,免得引火燒身。
史書上記載,世基知帝不可諫正,又以高熲、張衡等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雖居近侍,唯諂取容,不敢忤意。
虞世基等人心裡明白,但都裝作糊塗,畢竟自己只是隋帝國的打工仔,既然老闆不喜歡聽真話、實話,自己何必自討苦吃。
在管理上,李世民對國家機關進行精簡和裁員,該合併的機構合併,該精簡的人員精簡,解決了冗官過多的問題。
和在部隊實現精兵一樣,李世民追求的是高效的行政效率。一句話,貞觀王朝不養閒人。
李世民還對戶籍開創三年一記賬制度,實現管理下的財政收入最大化。
在經濟上,李世民大力推行均田令。這均田令類似現代的土地承包責任制。
就是按照一定標準,將天下田地分配給天下人,主要包括口分田和永業田。
口分田比較大,相當於承包土地。承包人死後,國家還是要收回,再分配給其他人。
永業田面積不大,是屬於自己的土地,分配後可以傳給自己的後代子孫。
均田令的實施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隋末由於戰亂不斷,水利設施失修、損壞的很多。李世民大規模實施水利建設。
貞觀年間,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達27個,解決了大批農田的抗旱防澇問題。
李世民還廢除武德時期的關禁,不收一切商業賦稅,開創了輝煌的興商經濟。
透過絲綢之路的波斯商人云集長安西市。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進而帶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在民族上,李世民開創了羈縻州制度。在一頓暴揍之後,唐帝國解決了長期以來周邊少數民族對中原的騷擾和威脅。
但李世民發現,打是打下來了,但不好管理。於是,羈縻州制度出臺了。
這項制度的本質就是自治州。唐帝國任命部落首領來擔任羈縻州的長官,其管理程式則沿襲部落原有的管理方式。
唐帝國滅亡東突厥汗國後,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
但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一帶,設定了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定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
巔峰時期,唐朝的羈縻州達到856所。但是隨著唐帝國中後期的逐漸腐化,羈縻州屢屢出現反抗戰爭。很多羈縻州成為唐朝軍政勢力再也無法達到的棄地。
在外交上,李世民被周邊各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無人不臣服。
到了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貞觀時期的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外交影響力,是相當恐怖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玄策滅中天竺。
貞觀十五年,印度的中天竺國王派使者,來長安朝賀李世民。到了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以唐使的身份回訪中天竺。
但這時候,中天竺的國王已被人篡位。新國王叫做阿羅那順。不知道是不是治下不嚴,阿羅那順的手下居然打劫了王玄策等二十幾人。
雖然只是損失了財物,但王玄策把這視為奇恥大辱。這件事要傳回長安,自己肯定被同事笑死。
王玄策並沒有立即返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