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報告此事,而是轉身去了周邊兩個國家——吐蕃和泥婆羅,請求借兵。
王玄策不過是從五品的小官。可憑藉著唐使的身份,居然借來了八千多精兵。轉頭,王玄策就把中天竺滅了,將新國王阿羅那順押解到長安。
王玄策之所以能借到兵,當然是看在李世民的面子上。因為唐軍的戰績太輝煌。只要不是切身利益,沒人想要得罪龐大的唐帝國。
在文化上,李世民開創官方修史,大規模啟動文化拯救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齊四部群書20餘萬卷。
史書開始由私修向官修過渡。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是貞觀期間主持修成,是歷代修史最豐碩者。
可以說,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貞觀時期的社會秩序河清海晏。
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這些死刑犯回家辦理後事,到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貞觀七年秋,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
可以看出來,那時的中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國民心中沒有多少怨氣。
貞觀時期的唐帝國,相對周邊國家而言,國力強盛,物產豐富,老百姓生活富足。這可以從三個側面看出來。
一個是史書記載,貞觀四年的時候,米價僅僅才賣五錢,達到歷史最低米價。
在古代農業時代,米價是最核心的物價指數,米價很低就意味著物價很低。
當然,貞觀四年米價低,也可能是剛好這幾年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
但別忘了,貞觀四年距離隋末農民起義大爆發不過才十幾年,糧食竟然已經如此充足。
十一年前,食人狂魔朱粲正拉著他的幾萬飢餓大軍,滿地圖找人吃。要不是沒飯吃,隋末的起義軍不至於發展到百餘支。
物價低對平民來說絕對不是壞事。當然,糧價太低,確實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但那時候已經推行常平倉制度了。遇到豐年的時候,國家會大量買進低價米,存起來,以備荒年時賣出,或救濟。
一個是重啟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大規模開闢是在漢武帝時期。後來基本上處於中斷狀態了。
商人並不是怕路遠。路越遠,貨物越值錢。行情好的話,一趟遠途貿易就發大財了。商人怕的是貨和錢被搶。
貞觀時期,中斷多年的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重啟,主要是唐軍的影響力。
李世民前後掃平了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政權。西突厥也被打怕了,不得不向李世民稱臣,接受天可汗的冊封。
吐蕃王朝立國之君松贊干布三次向李世民求親,被冊封為唐駙馬都尉。李世民還在西域建立了安西四鎮,這都是軍鎮。
這種情況下,誰敢去打劫去長安做買賣的商隊。可以說,李世民的拳頭指向哪,唐軍就在哪出現。
大量的波斯商人開始湧入長安城,把西方的香料、珍珠、玻璃器、皮毛賣掉,然後買進絲綢、茶葉、瓷器、銅鏡。
其中最受西方貴族、富商們喜歡的就是唐帝國的絲綢。長安的絲綢如果賣到東羅馬帝國,價格會翻上百倍。
只要膽子夠大,波斯商人一趟買賣就能獲得鉅額財富,餘生不愁。
當然,波斯商人不僅賣貨,也賣人。他們發現奴隸更受歡迎,賣價更高。
許多大戶人家為了顯示地位,會爭相購買。崑崙奴、菩薩蠻、新羅婢成了這些富家子弟們爭相炫耀的資本。
按照唐律,不準拐賣普通人為奴。但同時,唐帝國的執法者對從外來的奴隸,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基本上來者不拒。這顯然是一種雙標。
第三個側面證明是唐軍遠征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種深入沙漠、大草原的遠征必須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做保障。否則,後勤一斷,軍隊未戰就先潰了。
當然,多次興兵對經濟也起了反作用。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的嬪妃徐惠對他當面指出,陛下四方征戰,派遣的駐軍遠在天邊,補給艱難。長期下去,國力會衰敗的,望陛下適可而止。
李世民表面笑呵呵,獎賞了徐惠,實際上沒聽進去。
當然,貞觀時期的經濟還沒有恢復到開皇年間的繁榮程度。
主要原因是經歷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農田設施失修、被毀壞。
開皇末期,人口已達到890萬戶。而貞觀中期,人口才達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