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來,戊戌變法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慈禧和守舊派的反對,還有袁世凱的賣主求榮,對吧,前輩。” “其實,還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 “誰?” “維新派的領袖康有為。康有為這個人從小就愛博覽群書。 光緒五年的時候,他去了一趟香港,讀了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海國圖志》,從此開始逐漸對傳統的理學產生懷疑,改為苦讀西學。 再結合當時清廷的積弱、腐敗,康有為開始覺得列強的議會制,要比中國的君主制先進,萌生了變法的思想。 光緒十七年,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開始講西學,探索中國救亡圖存之道。幾年講學下來,他身邊已經有了不少追隨者,其中最得力的便是愛徒梁啟超。 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後,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這件事極大刺激了國人。 當時,在北京的千餘名舉人聯名請願,要求清廷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康有為便是其中名氣最大的發起人之一。 之後,康有為又先後在北京、上海建立強學會、保國會,創辦《萬國公報》、《時務報》,遍送士夫貴人,再加上不斷給光緒皇帝上書,聲名大起,成為當仁不讓的維新派領袖。 在這期間,嚴復創辦的《國聞報》,譚嗣同、唐才常創辦的《湘報》等十多種宣傳變法的報刊也陸續出現。 受輿論的影響,光緒二十四年的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在慈禧的默許下,頒佈了定國是詔,創辦京師大學堂。這京師大學堂便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定國是詔的頒佈,標誌著光緒皇帝按照康有為的意見,進行變法的開始。起初,慈禧和後黨、守舊派人士並不阻攔變法,只是旁觀維新派的動靜。 但是,康有為的性格里有種不遷就主義,導致樹敵太多。 比如,他建立強學會時,李鴻章知道後,主動申請加入,還捐了兩千大洋,結果被康有為拒絕了。這讓李鴻章惱羞成怒,開始給維新派使絆子。 比如,張之洞原先也是支援康有為,還捐款一千五百兩大洋,支援他創辦《強學報》。後來,康有為在《強學報》中言辭不當,引起張之洞的強烈反感。兩人漸行漸遠。 兩人交惡後,張之洞認為康有為太天真、太鋒利,是一萬年都成不了事的,在戊戌變法中成為一名看客。 又比如,榮祿與康有為討論變法時,他公然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其狂妄之氣盡露。 其實,榮祿雖然忠於慈禧,但不是守舊派人士,其思想還是傾向於變法的,和維新派的分歧只是變法到哪個程度而已。 李鴻章、張之洞、榮祿都是當時的超級大佬。其中有兩個可以成為朋友,一個未必是敵人。可惜,康有為都沒有獲得他們的支援。 誰可以成為朋友,誰是必須要打倒的敵人。康有為一開始就沒有看清楚。 改革的關鍵在於把朋友變得越來越多,把敵人變得越來越少。康有為顯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康有為第二個問題是操之過急。他提出三年完成變法的計劃,主張以雷霆霹靂之氣,成造立天地之功。 在他的極力推進下,短短的103天戊戌變法,竟然頒佈了110條變法詔令。 要知道當時的清廷中,龐大的官僚隊伍裡面有變法思想的人不多,有變法經驗的人更少。官員們對一道接著一道的變法詔令根本無所適從,進而抵制變法。 而且,在這些變法措施中,康有為急於求成,採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導致阻力重重。 比如,例如廢除科舉,這是維新派一致認為要做的事情。但在怎麼做上,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廢除科舉這事急不得,應該逐年減少八股取士的名額,給天下的讀書人釋放出一個訊號,讓其中一部分人轉學西方的科學技術,或者轉去從商,另謀前途。 這樣的話,天下士子對這件事有個心理準備,反對的聲音也會小很多。 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有數百翰林 ,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以及教理學的老師,出版印刷理學書籍的商人,等等。 程朱理學成為科考的唯一大綱,起於宋元,盛於明清,在幾百年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鏈條。 特別是那些老童生、老秀才花費數十年光陰,已經把理學經典做到倒背如流。他們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一朝脫穎而出,成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 但康有為堅持要馬上取消科舉。一紙詔書下去,全國的讀書人都覺得前功盡棄,自然就強烈反對變法。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為了解決清廷冗官太多的問題,一口氣取消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大理寺以及各省相關機構。又比如取消了旗人特權。 總而言之,康有為的變法措施沒有緩衝環節,下藥太猛,損害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導致罵聲大起。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