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袁世凱的說法,殺賊劫後計劃全是譚嗣同一人所為,光緒皇帝並不知情?” “那只是袁世凱的一面之詞。倘若光緒皇帝不知情,也不至於被軟禁十餘年,直到死去。 何況,在戊戌政變後,慈禧派其親信搜查皇宮,發現不少太監藏有匕首,有犯上作亂之心。 因此,就在戊戌六君子遇害的幾天後,宮裡有六名為首的太監也被杖殺,還有不少太監被驅趕出宮。這些太監被杖殺的事,當時連國外媒體都有過報道。 種種跡象表明,光緒皇帝早就不滿慈禧控制大權,干預朝政,也在皇宮裡暗中培植心腹。若有機會,光緒也想效仿先帝康熙,像對付鰲拜那樣,扳倒慈禧,奪回應有的權力。 只可惜,他的對手——慈禧太后,是歷來政變中的佼佼者。光緒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後黨也不敢廢立他。因為按照祖制,皇權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榮祿等人本應站在光緒皇帝這邊,卻成了太后的爪牙,成了亂臣賊子。所以,袁世凱作為始作俑者,他必須要把光緒皇帝和慈禧的矛盾弱化,撇清光緒皇帝和這件事的關係。 按照袁世凱的說法,帝、後之爭,就變成譚嗣同以下犯上,意圖謀害太后。這樣,袁世凱也從為虎作倀,變成了大義滅友的英雄。” “袁世凱這套為自己洗白的說辭,有人信嗎?” “在大肆宣傳下,當時,至少有一部分人信了他的說辭。謊言說多了,自然就變成了真理。要是人人都能夠明辨是非,這世上也不會有詐騙了。 總而言之,袁世凱在日記中自辨,說自己是在九月二十一日,才在天津向榮?告密的。 而在這一天的清晨,慈禧已經在北京啟動了戊戌政變。所以,戊戌政變的導火索並不是自己。 誠然,慈禧到了戊戌變法的中後期,和光緒皇帝的予盾已經銳化了。 應該說,在變法之初,慈禧是表態過,支援光緒變法的。比如,同意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四人進入權力中樞——軍機處。 但慈禧的支援是有限度的。定國是詔頒發幾天後,慈禧便進行重大人事調整,把軍權交給後黨掌握,以便自己有足夠力量隨時中止變法。她要把變法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 很快,慈禧和光緒這對母子,就出現了第一次矛盾——光緒想要設立制度局。慈禧認為制度局的設立不但違背祖宗之法,還奪去她的權力,所以斷然拒絕,訓了光緒一頓。 不久,第二次矛盾——光緒未經她同意,罷免後黨的懷塔布等六大臣;第三次矛盾——以設立懋勤殿為由,準備重提製度局舊事;第四次矛盾——計劃請下野的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參與變法等先後發生,導致慈禧決定中止變法。 但此時,慈禧只是準備給光緒皇帝和維新派一個下馬威。她根據楊崇伊的奏摺,準備捉拿妖言惑眾、迷惑君心的康有為一人。 但是,光緒皇帝在慈禧身邊布有耳目,提前知道了這件事,便下密詔讓康有為去上海督辦官報,實際上就是讓康有為趕緊跑路。這是戊戌政變四天前的事情。 如果老謀深算的慈禧這時候打算囚禁光緒皇帝,和大肆捕殺維新派人士,就不會提前讓人捉拿康有為,打草驚蛇。 而且,在戊戌政變的前一天,慈禧還同光緒皇帝一起,召見了伊藤博文,聽這位大清敵人介紹了日本變法的情況。 如果慈禧打算第二天發動政變,就不會選擇在這一天接見伊藤博文,以免節外生枝。 重重跡象表明,慈禧之所以果斷髮動政變,就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 此外,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證明,是袁世凱的告密引發了戊戌政變,那就是他後來的步步高昇。 假設袁世凱是在戊戌政變之後,才向榮祿告密。那麼,慈禧及後黨並不會領他這份情,認為袁世凱有功。 因為,你袁世凱是迫於形勢,擔心牽連到自己,才進行告密,並非真心實意投奔後黨。 而且,袁世凱一旦不是第一時間,主動說出殺賊劫後計劃,就已經深深打上維新派的烙印。 所以,即便慈禧不怪罪袁世凱,起碼也要進行冷處理,不會再讓他掌握實權,特別是軍權。 但是,戊戌政變一年後,慈禧就將袁世凱提拔為山東巡撫,並同意他把天津練的新軍,帶入山東佈防。袁世凱首次成為封疆大吏。 戊戌政變三年後,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實權派大佬。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位置太重要了,之前曾國藩當過,李鴻章當過,榮祿當過,現在是袁世凱坐在上面。 而且,在袁世凱的推舉下,他的不少同學也擔任要職。袁黨已初步形成。 七年前,袁世凱還是一名從朝鮮戰場跑回來的逃兵。七年後,他揚眉吐氣,大權在握。 這七年來,袁世凱除了訓練新軍,並沒有可圈可點之處。而且,這支新軍只是外觀上軍容嚴整,還沒有上過戰場。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