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六年七月到至正十七年七月,劉福通本部和三路北伐軍正在和元帝國血戰。 而這一年時間內,朱元璋和張士誠也在死拼。 這對新鄰居和平了四個月後,為了爭搶地盤,開始大打出手。 因為,有了地盤就意味著有糧、有錢、有男人和女人。 開戰後,張士誠勝少敗多,被朱元璋打得是鼻青臉腫。 在十七年七月,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還被朱元璋的手下大將趙德勝活抓了。 朱元璋藉此機會,主動和張士誠和談,條件就是讓張士誠給他供應糧食。 張士誠心疼糧食,但更心疼親弟弟,只好咬牙答應。兩人暫時相安無事。 可是,朱元璋並不打算放張士德回去,而是軟禁起來,時不時讓張士誠派人來看他弟弟。 張士德能放嗎? 肯定不能放,這是活著的搖錢樹啊!哦不,是搖糧樹。 後來,張士德不甘心自己被當成籌碼,讓朱元璋不斷敲詐哥哥張士誠,怒而絕食死去。這是後話。 在和朱元璋開戰前,張士誠在勢力排行榜上,還算是南方二哥。 在開戰後,張士誠又減兵、又少地盤,已淪為南方老三。 張士誠和朱元璋停戰後,元廷又派肅政廉訪使——周伯琦,去招安張士誠。 那時,元帝國不指望張士誠能幫忙打紅巾軍,但是渴望張士誠能給元廷供糧。 正好在當時,朱元璋被小明王冊封為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 所以論起來,朱元璋名義上是龍鳳政權的臣子。 於是,周伯琦便勸張士誠。 “誠王,你看,朱元璋在打你,也就意味著,劉福通是你的敵人。而劉福通也是朝廷的死敵。 這敵人的敵人,不就是朋友嗎?以我之見,誠王你應該歸順我大元才是! 若誠王肯,可位列三公。你看,正一品的太尉,有沒有興趣?” 太尉這官職,可比招降方國珍的海道漕運萬戶,高出一大截了,足以表明元廷的誠意。 讓周伯琦意外的是,張士誠居然拒絕了。 這主要是劉福通當時的三路北伐,搞得風生水起,讓張士誠一時看不清這天下形勢。 元帝國招降失敗後,對張士誠是恨得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 因為大部分兵力都抽去打劉福通了,實在無兵可調,沒辦法再來一次大軍圍困高郵。 這時候,有人向朝廷出了一個主意,讓方國珍去打張士誠,逼降他。 於是,周伯琦再次出使方國珍,一見面就按朝廷旨意,加封他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 方國珍大喜,笑眯眯地問道:“周先生,不知朝廷這次為何加封於我?” “萬戶大人,小了,格局小了!只要你再努努力,別說是參知政事了,封侯拜相也不在話下啊!” 方國珍一聽,樂壞了。 哎呦,我一個走私海鹽的,現如今有機會封侯拜相了。 敢情是我方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請問周先生,我該如何努力?” “打誠王,逼他投降。” “沒問題,包在我身上!” 方國珍二話不說,一口承諾下來。 果然,至正十七年八月,方國珍開始攻打張士誠。 這誠王自從弟弟張士德被朱元璋活捉後,就好像變得不會指揮打仗了。 的確,張士誠佔據的江南之地,基本上都是在張士德的指揮下,奪取來的。 徐達也曾說“為懼張士德”。 失去張士德,對張士誠來說,猶如失去右臂。 兩人一交戰,張士誠七戰七敗,被打得苦水都吐了出來。 “停!別打了,我們談談。” 方國珍愛玩,但不菜,能打硬仗、勝仗。 而張士誠不同,他是又菜又愛玩。 十七年八月底,張士誠被方國珍打得信心全無,只好向元廷遞交降書,並保證定期運糧至元帝都。 元廷上下聞之大喜,按照約定封張士誠為太尉,並讓方國珍退兵。 從此,張士誠徹底放飛自我,每天就是勾欄聽曲,無心爭霸,淪為向朱元璋、元帝國供應軍糧的“第三方戶部”。 而方國珍也如願以償,先後被元廷封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左氶相,加爵衢國公。 …… 另外,還要說下盤踞在福建的陳友定。 陳友定是福建明溪人,目不識丁。 時逢天下大亂,他從一介布衣逐漸變成義軍領袖。 再到後來,陳友定實力變強,逼迫元帝國任命他為福建行省的一把手——平章政事,從此割據一方。 但他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死忠於元廷,仇視起義軍,每年都從福建透過海運,運輸大米數十萬石,經天津港入帝都。 總而言之,隨著方國珍、張士誠的先後變節。陳友定、方國珍、張士誠透過海運不斷向北方輸血,運送糧食。 這些糧食有些送到京城,有些就直接送給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等人。 也就是說,這三人實際上,是在幫元廷在打劉福通。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