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戰之前,陳友諒的各項資料都比朱元璋強不少。 地盤是朱元璋的三倍。 朱元璋當時只佔據了江蘇、安徽的一部分和浙江的中、南部,相當於一個省多一點。 而陳友諒的地盤差不多有四個省,這還是明玉珍反了他,四川不算進來。 兵力方面,陳友諒大概三十萬左右,朱元璋大概十五萬左右。 當然,兵力這些只是賬面資料。 雙方能夠投入決戰的主力部隊都不會超過五萬的。 在冷兵器時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 就算真有,大部分都是慵兵,上了戰場不會真的死拼,頂多就是放陣箭,在後面吶喊助威。 要是感覺己方主力能贏,他們就積極起來,衝上去搶功。要是感覺己方主力要敗,不用問,先跑為上策。 在冷兵器時代,若真的有五萬敢死戰的精銳之士,足以掃平天下矣! 雖然陳友諒人多地盤大,但由於很多將領不服他,隨時會暴雷。所以,他和朱元璋之間的勝率頂多是五五開。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率十萬大軍,乘坐戰艦沿著長江而下,攻下朱元璋的地盤——太平府。守將花雲兵敗身亡。 此時,朱元璋心中最擔心的有兩件事。 一是擔心陳友諒和他打持久戰,一城一池地推過來。他的地盤比陳友諒小,資源也少,打不起持久戰。 二是擔心張士誠突然想通了,和陳友諒聯手一起幹他。 身邊的謀士劉基給他出了個主意,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陳友諒速來。 於是,康茂才就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說自己不滿朱元璋已久,“若公來取應天,我必做內應”。 還說朱元璋兵力其實不足十萬,應該早點消滅他,免得他壯大起來。 陳友諒見信士氣大振,決定一鼓作氣,藉著太平之勝,直搗朱元璋老巢——應天府。 雙方在應天府的城外迎來第一場硬戰——龍灣之戰。 在戰前,朱元璋已經充分謀劃,調動全部兵力,準備迎擊來犯的陳友諒。 對他來說,沒什麼比在自家門口開戰,更划算的事情了。 整個龍灣之戰沒有太多技巧,全是實打實的火拼。 陳友諒的運氣差一點。 激戰那時候,剛好龍灣退潮。陳友諒的船大多是大船,很多要不是擱淺後歪斜,要不是觸礁。而朱元璋的船大多是小船,更加靈活。 結果是陳友諒兵敗,折損了近三萬名主力,丟下百餘艘戰艦,倉皇而逃。 此戰後,陳友諒手下張志雄、歐普祥、於光等人按照之前約定,向朱元璋投降,增強了他的實力。 當年,朱元璋乘勝奪回太平,佔領安慶、信州、袁州。此時,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朱元璋。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俞通海、趙德勝攻到大漢國都城江州。陳友諒又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陳友諒的部將吳宏以饒州獻降,王溥以建昌獻降。 二十二年正月,陳友諒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獻江南重鎮——龍興城於朱元璋。 朱元璋改龍興為“洪都府”,讓其侄子朱文正為大都督,大將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駐防洪都。 至此,陳友諒大有親離眾叛的勢頭,其勝率降到20%,翻盤的可能已經不大。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不在,親率大軍圍攻洪都。守將朱文正採取堅壁挫銳的策略,頑強堅守。 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著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 但朱文正發揮了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友諒軍的有生力量。最終,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放棄對洪都的奪取。 此戰後,陳友諒的勝率降到了個位數,離歸天不遠了。 二十三年八月,最終的決戰來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各自親率主力在鄱陽湖決戰。 在此戰中,陳友諒將自己的巨型戰艦用鐵鏈連結在一起,結陣迎敵。 恰逢颳起了東風,朱元璋見狀,便令勇士開著許多小船,帶上易燃之物衝向敵軍,火燒敵船。 陳軍很多船起火,損失慘重。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在此役中被燒死。 歷史再次重演了赤壁之戰。 但赤壁之戰中,曹操的主要敗因是瘟疫。 當時,曹軍中多是北人,初來南方,水土不服。瘟疫在曹軍中橫行。 鄱陽湖決戰歷時一個月。最終是陳友諒戰敗。 在涇江口一戰中,陳友諒被流箭射穿頭顱,當即死去。一代梟雄從此落幕。 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 太尉張定邊保護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帶著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立陳理為帝。 陳友諒殺恩公、殺戰友、殺舊主,導致其手下對他有恐懼,而無敬佩之心。 一旦形勢稍微不利,便紛紛臨陣倒戈。 故此,陳友諒在龍灣戰敗後,再無機會翻盤。 又過了幾個月,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的大將廖永忠兵臨武昌城下。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