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是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人,他充滿了激情;柳傳志給外界的印象則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並重,兼具激情和保守的特點;而張瑞敏,這個海爾帝國的締造者和堅守者,有著與王石的不羈截然不同的風格。
曾有記者問張瑞敏:您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個小時,但是王石卻經常“不理朝政”,一味熱衷做他的社會活動家,您怎麼看?張瑞敏愣了一會兒,答道:“那隻能說我的本事不如他。”這是張瑞敏的聰明,他的回答截斷了記者後面所有相關的問題。實際上,任何一個企業家內心都是驕傲的,只是驕傲得各有不同。
曾經一段時間,王石很樂意到各大著名企業拜訪。1993年,他到了海爾,首先讓他吃驚的就是海爾先進的生產管理,他參觀的是海爾的電冰箱生產線。讓他吃驚的倒不是由德國引進的生產裝置,而是海爾對生產流水線的管理方式,非常精密、非常精準。王石覺得海爾已經不是在簡單地引進生產線,而是把德國那種製造工廠的環境和文化,如數搬到了青島。公園化的環境很人性化、很養眼,車間裡也非常整潔,這是海爾最大的勝利。“我當時就覺得,這個海爾絕對會不得了。”王石說。
張瑞敏接待任務很重,留給王石的時間只有30分鐘而已。前20分鐘基本都在寒暄客套中過去了,後10分鐘才開始進入兩人都感興趣的企業話題上來,結果意猶未盡,半小時到了,依王石的脾氣,正是興頭上,才不管什麼時間不時間,時間不都是人掌握的嗎?但張瑞敏卻打住了:“真對不起,時間到了,我們以後再談吧。”
當王石走出大門,一輛轎車開到他跟前,時間一秒不差,“吱”的一聲停下來,然後“啪”一聲開啟車門,待王石進到車裡,車立刻就開走了,沒有一點耽擱。王石突然覺得,一旦進了海爾,就成了海爾裝配線上的一個零件。“這種感覺太可怕了。”
海爾的德國做派給王石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由此判斷海爾終成大氣候。海爾也的確在之後幾年突飛猛進,與聯想一起成為中國企業的兩面大旗。雖然在幾年後,王石關於專業化的理論與張瑞敏的多元化做法形成了強烈的抗衡局面,媒體甚至不無挑戰地用了“張瑞敏做加法,王石做減法”這樣的標題來大做文章,但好事的媒體也許沒有考慮到一點,在這樣的理論紛爭後面,是一種互相欣賞的目光,能夠成為對手,其實也是一種彼此的映照。
曾經有人評價萬科有德國企業的風範,因為萬科嚴謹並且堅韌。這也許正應和了王石對海爾的欣賞。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一個利潤隨手可得的年代,中國企業的領袖裡,對品牌經營堅持得近乎偏執的,一個是張瑞敏,另一個就是王石。所不同的是,王石因為行業的特點,只能在國內施展萬科的所有夢想,而張瑞敏可以在更大的國際背景下實現中國人關於品牌的夢想——雖然,這同時也有更多的煩惱。張瑞敏和王石一樣,面對自己的品牌時,極端與另類的作風就被激發了出來。
20世紀80年代起來的企業家們,有著濃厚的時代印記,王石在20多年的歲月流逝裡,絲毫沒有給人陳舊之感,這得益於他是一個不斷重新整理的人。王石今天的形象,已經和他同時代的人有很大的區別了,他是一個可以把個人生活和工作截然分開的人,這樣的瀟灑對於同時期的企業家來說,還是一個奢侈的願望:他可以自如地在各種場合出現,且商業且時尚,脫離了傳統企業家含辛茹苦的固有形象。但我以為,王石骨子裡還是固守了80年代的很多東西,那個年代講求的是腳踏實地,講求的是苦幹,最忌諱的是虛妄,這一點是王石的底限。
《王石這個人》:對手(5)
所以當順馳的年輕董事長孫宏斌在海南博鰲的行業論壇上公然挑戰眾行業權威,認為順馳已經做到了房地產行業老大,並報出了難以置信的年度營業額目標——100億時,王石登時發了飆:“你吹牛!”
這在當年是轟動一時的行業新聞。王石在公共場合拉下臉來的時候並不多,雖然他總是黑著臉。孫宏斌也是當今商界的傳奇人物,一個清華的絕對高才生,曾經在聯想做到了高層,備受柳傳志器重,但旋即走了背運,入獄四年,人生來了個180度急轉彎。這樣的重壓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很多人會就此沉淪下去,但孫宏斌的能量就在於。當他出獄後,用柳傳志借給他的50萬元人民幣,到美國哈佛大學讀了兩個月管理課程,回國後在天津開了一家房地產二級代理公司。僅僅兩年後,1996年,孫宏斌開始發力,全力進軍房地產開發市場,逐漸成為天津房地產市場老大,佔到一級市場1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