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不僅以選舉的名義表達了民主對民意的尊重,而且改變了中國鄉村民主自治制度推行以前,鄉村領導人的合法性由上一級政府的任命加以確認的威權傳統。從臣民社會到公民社會的轉變中,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浙江,不但進步的力量超出我們的想像,暴力血腥黑金等等民主的敵人,也讓我們瞠目結舌。所幸,“魔”高一尺,“道”也高一尺,“專制的敵人”創設出新的制度,遮蔽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景。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溫州勁吹“賄選風”(1)
過去的幾年裡,溫州人的“常用詞典”中多了“賄選”這個詞。儘管嚴格界定賄選,是個異常複雜的事情,但鄉村村社階層的一般民眾,還是將“新富”們用香菸酒席鈔票推動的選舉,籠統稱之為“賄選”,並將廣泛存在的賄選現象,描述為“賄選風”。
2002年10月16日,我和一位同行來到據稱“重災區”的溫州市龍灣區沙城鎮。此時,區鎮兩級聯合成立的“賄選調查組”還沒有撤離。在官方結論尚未作出的前夕,經由民間人士之口,我對這場被稱為“溫州歷史上最為罕見”的賄選風,有了“如是耳聞”。
以“票”易“票”
2002年夏天,“海選”村官這個中國鄉村最大的民主政治,同時在沙城鎮15個行政村啟動。經歷過第一輪“海選”的選民們,對選舉村官已不像幾年前那麼陌生,新鮮的是他們的選票還可以和希圖走向村政舞臺核心的新富們“交易”。投票還沒有開始,他們就收到了候選人送來的禮品。
禮品,在人均年收入逾萬元的沙城鎮,經常是35元一盒的中華香菸。沙城鎮民政辦公室一位姜姓公務員說,“候選人給選民們送幾盒中華煙,是平常事。”姜的“平常論”在幾位受訪者眼中,的確很平常。這樣的認識,跟一個在當地流傳極其廣泛的傳言有關:選舉期間,有的老闆候選人用麵包車裝載一箱箱中華煙,挨家挨戶送。含蓄的暗示一下說:“多多關照”,直白的當場便說:“誰誰誰叫我們把東西給你送來了,你們家幾張選票一定要投給誰誰誰。”
記者跟七四村一位自稱姓吳的選民求證,他想了想說,“聽說了,但不是我們村的,究竟哪個村的我也不知道。”
據信,用香菸做禮品,只是第一輪預選前的準備動作,用來“熱身”的。預選開始的時候,禮品由香菸變成了請柬。採訪中,很多受訪者喜歡套用毛主席關於“革命”的說法來調侃選舉:選舉不是……,選舉不是……選舉就是請客吃飯。有人說,沙城鎮的“九五酒樓”在那段時間內時常爆滿,十幾桌的“賄選宴”熱鬧非凡。一位村民向記者反映說,他略略算計了一下,“拉票酒席”中,他吃了27頓免費的午餐。有茶樓酒肆的老闆感言,如果村官選舉年年搞,那該多好啊!
第二輪正式###,是村官海選的關鍵時刻。一些候選人的禮品迅速演化為真金白銀。和“一箱箱中華煙”的傳聞相似,我們還聽說了難以考證的“一捆捆鈔票”的流言:有候選人僱傭幫手,用三輪車挨家挨戶送“老人頭”,也就是面額為100元的鈔票,多的兩張,少的一張。
賄選班底
在溫州,村官候選人1/2左右是私營企業主。送禮品發請柬給鈔票這樣的事情,是一個較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生意忙碌業務纏身的老闆們所能做得了的。再者,帶有“黑金政治”色彩的拉票,畢竟不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親自上陣容易給競爭對手以口舌,授人以柄。所以,在“賄選風潮”中,人們總能見到一個活躍的“賄選班底”。
“賄選班底”的核心成員多為老闆候選人的親戚朋友。一位信奉“錢財通神”的候選人,以5包中華煙加20張“老人頭”的籌碼,試圖招募選區內幾十個生產隊長,組閣成龐大的賄選班底。
“賄選班底”的日常性工作是遊說選民,負責派送錢物,以及監票。投票的時候,賄選班底的成員分頭盯梢選民,監督投票,檢視投票結果。在選民將選票送入投票箱之前,悄悄檢視選票上的名字,而後目睹選票入箱。
據知情者介紹,賄選班底成員也不盡是打雜之人,個別成員甚至是捐獻政治獻金的老闆。溫州市下轄的永嘉縣,一個能夠擺平黑白兩道的村長,在此輪海選中遭遇不測。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沒有多少名氣的年輕人。而據說,勝出者身後有一個賄選班底,大佬是一個實力雄厚的老闆,負責參選的所有費用。
“賄選”大戰
在沙城鎮的七四村,候選人有很多,源自沙城鎮民政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