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2 / 4)

田弾正、太田江十郎、青方新八 被擊斃。

明軍入城後,開始進攻內城。宗義智領倭兵於城上為土壁,多穿孔穴,望之如蜂巢,從穴中彈丸亂髮,明軍於街道中擠作一團,死傷者甚眾。祖承訓兵敗平壤一幕又要重現。如松見倭兵甚為猖獗,明軍於巷戰中多有吃虧,況天色已晚,這得鳴金收兵。大戰之後,查點人馬,不由得讓如松大為震驚,明軍雖斬首無數,但也死傷慘重,如此下去,如何能將十萬倭賊趕出朝鮮?

困於內城的行長、義智、玄蘇、鎮信等人亦筋疲力盡,明軍若再來強攻,平壤指定不保。行長急忙修書一封,至於如松架前,道:“今日一戰,方知天兵神勇。提督有好生之德,放吾等安然出城,平壤自當雙手奉上”,如松大悅,回通道:“本欲將倭奴一併蕩平,故念爾等藩夷小邦,未開王化,本提督網開一面。爾等好自為之,傳於倭王,不得再起刀兵,荼毒生靈。否則,天兵所致,玉石俱焚,後果自負”。隨後,明軍於大同門讓出一條通路,放倭兵逃生。

行長大喜,急忙收拾停當,無法隨身攜帶的東西一概放棄,領殘部從大同江冰面上倉皇南撤,負傷重的倭兵也無人照料,只有自己爬著逃命,其慘狀可想而知。站在平壤城頭,望著倭兵逃竄的背影,如松暗自好笑:“爾等自尋死路去吧”。原來,如松、成龍早有協商,圍攻平壤時放棄城東的大同門、長慶門不打,成龍派黃海道防禦使李時言、助防將金敬老於途中埋伏,務必將平壤漏網之魚斬盡殺絕。

欲知行長等人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七回 眾賊酋退守漢城郊 李提督誤走碧蹄館

且說李如松、柳成龍驅羊入彀之計甚為高明,但金敬老心生膽怯,在會戰前一天就領兵撤伏,逃之夭夭。小倭殘兵撤退途中只遭到李時言所部的追殺,但其不敢冒進,僅斬獲疾病、落後、奄奄一息者六十餘級而回,小西行長等倭將則逃出生天。

據《懲毖錄》所言,倘若行長、宗義智、景轍玄蘇等就擒,則漢城之賊自潰,漢城潰,則身處咸鏡道的加藤清正之後路斷絕,軍心動搖,必沿海逃遁,漢江以南之敵則隨之逃走,明軍可趁勢追至釜山,將倭軍趕下大海。此種觀點雖過於樂觀,毋庸置疑的是,擒住行長等人,不論對於戰略,還是敵我士氣,都是有好處的。

成龍氣憤敬老臨戰退縮,貽誤戰機,啟奏李氏朝廷,請斬之以儆效尤。宣祖李昖派人至開城欲斬之,先告於如松,如松道:“其罪應死,然賊未滅,姑令白衣從軍,使之立功贖罪可也”,敬老這才撿回一條小命,罷黜官職,留軍聽用。

行長逃離虎口後,一路狂奔,終於來到平壤以南十里外的鳳山城,防守此城的乃大友宗麟嫡子、大友氏當主大友吉統所領六千倭兵。行長這才鬆了口氣,豈料入城一看,差點把鼻子氣歪了。城中並無半點人影,吉統等人早已腳底抹油——溜了。數名倭兵不見援軍,立時休克昏厥,再也沒緩過來。無奈之下,行長等露宿街頭,次日繼續南逃。

吉統本名大友義統,歸附豐臣秀吉後,受其偏諱,改名吉統。此次,他參戰朝鮮,引六千大友軍,黑田長政麾下效力,四月渡海後攻占鳳山,十一月得豐臣秀吉朱印狀以表戰功'1'。平壤會戰打響後,行長向長政、吉統、小早川秀包求救,長政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前往偵查,不料被明軍毒刀砍傷。重勝倉皇逃回稟報,長政、秀包皆以為不能救,重勝則於翌日毒發身亡。吉統所部亦於鳳山城議論不定,家臣志賀親善以為當退,吉弘統幸力主增援。吉統本為紈絝子弟,膽怯有餘,謀略不足,曾於戶次川合戰中擅自逃跑,致使秀吉的九州遠征軍慘敗而回。這次,吉統又犯了老毛病,在親善慫恿下,心驚膽顫的他義無反顧地放棄鳳山城,撒丫子向南溜之大吉(記於《大友家文書錄》)。事後,秀吉聞聽吉統行徑,甚為惱怒,同年五月初一,下《大友勘當狀》,申斥吉統,予以撤藩處分,領地收公,發毛利輝元看管(記於《豐公遺文》),大友氏滅亡。吉統後被送至周防國山口城本國寺囚禁,剃髮為僧。翌年九月,轉押至水戶,交佐竹義宣監管。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正月十一,行長等人狼狽不堪,徑直逃至長政駐守的白川。長政算是條漢子,一直等著平壤殘兵。行長等見到自己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咧著大嘴說不出話來,再點點人馬,可憐一路上凍死無數。

宇喜多秀家亦於漢城得到訊息,明軍大舉進攻,平壤僅幾日就被攻陷。他急忙召開軍議,齊聚各路倭酋共商大事。會上決定,為避免被各個擊破,彙集各路軍團,與明軍於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