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計150多萬兩,加上跟他一起辦企業的哥哥所捐,總數超過300萬兩。
張謇多有名言留世。他嘗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卻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斯人的眼光與胸懷,實為百代僅見。
從張謇等人身上,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在國難亂世之中,新生的企業家階層並不是一群只知道維護一己利益的人,也不是一群被改造的、隨波逐流的人。他們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理性是其他階層的人們所不及甚至不能理解的,他們因自己的事業而形成了一股特別的力量,在有些時候,竟讓人覺得他們也許是真正勇敢的人。
在晚清,張謇與盛宣懷是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的兩大代表人物,對比兩人的事業格局,十分有趣。
自1895年之後,盛宣懷的注意力全部投注在鋼鐵、礦產、鐵路和銀行等領域。這些公司均屬於資源性行業,需得到強大的政府政策扶持,因壟斷而具有暴利性。張謇的事業則在紡織業、圍海養殖等民生產業。在這些領域中,進入已無門檻,國際資本聚集,是一個充分競爭性市場。兩人事業,上下游涇渭分明,竟儼然成了規律。在後來100年的中國經濟中,國營資本大多循的是盛式路徑,而民營資本走的正是張謇道路。
1900年之後,正當張謇的紗廠生意十分興隆的時候,江浙一帶的民間資本也迎勢而上,紛紛投入現代的民生產業。其中,對日後影響最大的是無錫榮家兄弟。
1902年3月,一家保興麵粉廠在無錫西門外梁溪河畔的一個土墩上悄悄開業了。它佔地17畝,工人30個,最顯眼的是它有4套法國造煉的大石磨,引擎60馬力,磨出來的麵粉又細又白,每日夜可出面300包。它的主要投資人是榮宗敬(1873…1927)、榮德生(1875…1952)兄弟,共集資萬兩白銀。榮家兄弟出身貧寒,太平天國起事期間,無錫遭遇戰亂,榮氏一門幾乎滅絕,其父因為在上海鐵鋪當學徒才倖免於難。10多歲時,兩兄弟就揹著一個小包裹到廣州、上海等地謀生計。因頭腦活絡、手腳勤快,他們竟慢慢地有了一些積蓄。到1896年,他們與父親一起在上海開了一家廣生錢莊,自己當起了小老闆。又過了幾年,錢莊生意清淡,父親也因病去世,兄弟倆決定轉行去做麵粉廠。
1900國變中的商人(6)
當時國內已開業12家機器麵粉廠,最出名的就是老狀元孫家鼐家族開辦的阜豐麵粉廠,保興是最小的一家。榮家兄弟的工廠從一開張那天起就不順利,當地鄉紳告榮家兄弟私圈農田,還投訴他們搞了一根大煙囪正對著學宮,有礙風水。一場官司風波打到了兩江總督府,幸好總督劉坤一是個洋務派,把訟書給駁了回去。麵粉生產出來以後,銷路很差,頭一個月就積壓了上千包,因為江南人以大米為主食,麵粉銷路在北方。榮家兄弟從來就沒有跨過江,對那邊的市場是兩眼一抹黑。開廠一年多,其他股東就灰心喪氣撤了資,兩兄弟只好把名字改成茂新,重新去辦了註冊。
天下的生意都是咬牙熬出來的。榮家兄弟漸漸顯出了經營上的才幹。他們先是物色到了營銷上的能人,專門去開啟北方市場。他們在銷售上還動了很多腦筋,比如在麵粉包裡隨機放進一塊銅元,作為“彩頭”,給消費者帶來意外的驚喜,這種促銷花樣在很多年後仍然有效。1904年,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麵粉需求陡然增加,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來。兩兄弟還十分重視對新技術的投入。1905年,他們得知英國的制面裝置比法國的要好,馬上決定購進六部英制鋼磨機器,生產能力頓時翻了一番。不久後,他們得悉美國研製出了新的麵粉機,效能更加優良,於是又下決心舉債採購。
榮家兄弟是一對十分奇特的組合。兄長榮宗敬長得濃眉方臉,英氣逼人,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手段霹靂;弟弟榮德生則面圓耳長,慈眉善目,慎思篤行,穩健保守。兩人在衣著上的區別也很明顯,老大喜歡穿西裝,整日髮蠟閃閃;老二終年是青衫長褂,一副鄉紳打扮。這種截然不同、頗為互補的個性也充分體現在生意上,甚至成為榮氏事業得以壯大的最重要的保證。榮宗敬大膽擴張,見到機會咬住就上,他的經營哲學是“只要有人肯借錢,我就敢要,只要有人肯賣廠,我就敢買”,是一個典型的激進戰略痴迷者。在進口美製麵粉機時,需12萬兩白銀,茂新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榮宗敬力主向洋行借款,先付兩成,其餘兩年還清。榮德生有點遲疑,他則認定,“只有欠入,賺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