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闋,詩內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一時傳誦京城。①然而,在其後的將近一個甲子裡,他卻連續簽下《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成了人人唾棄的“賣國第一人”。1979年版的《辭海》稱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人物”。造化弄人,竟可至此。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900國變中的商人(4)
李鴻章逝後,曾有人預言他的“幕中第一紅人”盛宣懷肯定是鴻運到頭了。沒有想到,他仍然是屢當重任。究其原因固然頗多,而最緊要的一條則是,國內實在沒有人比他更會辦理實業了。1901年12月,他被加賞為太子少保銜,第二年2月,授工部左侍郎,進入中央決策機構。
從戊戌變法失敗到庚子國變,中央威嚴盡失。變革力量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後來10年,孫中山的革命黨不斷起義,激進思潮日漸蔓延。而中國企業成長的主流,也從由上而下的洋務運動,轉而為由下而上的民間創業熱潮。
1900年之後,張謇的大生紗廠進入全盛期。在義和團運動中,北方大亂,南方卻未受影響,而局勢動盪,造成洋紗進口明顯減少,機紗市場價格挺俏。這年秋天,張謇在日記上高興地寫道:“廠事復轉,銷路大暢。”到年底,大生獲純利達 萬元。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一口氣先後創辦了 19 家大大小小的企業,赫然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
張謇經商十分成功,不過作為士商代表的他卻志不在此。
在“東南互保”中傾盡全力後,他繼而起草了一份《變法平議》,提出42條具體的改革意見,呈遞給朝廷後,竟無任何下文。失望之餘,他決心從實業、教育入手,在民間層面實現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他曾對人說:“我知道,我們政府絕無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範圍內,得尺得寸,儘可能得心而已。”
張謇的精心構思是,靠一己之力量,徹底改造自己的家鄉南通縣。而實行的辦法就是“父教育,母實業”,把南通建成一個帶有自治性質的模範城市。
1903年開春,張謇在南通創辦小學。那時一般都叫“學堂”,張謇稱“學校”很是超前,10年後,新生的民國###才通令全國一律改稱“學校”。張謇的小學分為本科和講習科。4月23日,本科生複試的試題是他親自擬的,經義兼國文的題目是“先知先覺釋義”,歷史題為“三代學制大概”,地理題為“中國生業物產大概”,還有兩道算術題。
據記載,考試那天,大雨滂沱,學生都是撐著油紙傘來的。監考的教習中就有以後鼎鼎大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另外還有多位日本籍教習。張謇壁立校門,淋雨迎候每一個學生。學校開學前夜,張謇和一個助理逐一檢查學生宿舍,月沉星稀中,助理舉蠟燭,他拿錘子,在每個房間門口釘名牌,把釘子敲牢,直到後半夜。他為學校立的校訓是,“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為了提高教師收入,有一年,他在一次股東會上提議,把旗下一家墾牧公司原來的3 000多股按4 000股分派,多出的近千股作為紅股份,給南通師範學校450股,公司職員460股。
南通原本是個偏處一隅的小城,在張謇辦廠之前,城內人口不過4萬,沒有任何工業,只有零星的手工作坊,人們按農業社會的節奏遵循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小城被一條叫濠河的河流所環繞,千百年來有“富西門,窮東門,叫花子南門”之謂,張謇便把自己的事業都投注在南門之外、濠河以南的荒地上。他立誓要在這裡建一座中國最好的模範城。隨著他的企業日漸增多,荒蕪的城南竟漸成氣候。南通舊城內民房矮小密集,街道狹窄,寬不過兩間,只能通人力車。南邊的新城則道路寬廣,可通汽車,沿著濠河和模範路,南通師範、圖書館、博物苑、更俗劇場、南通俱樂部、有斐旅館、桃之花旅館,以及女工傳習所、通海實業銀行、繡織局等企業及公共設施比鄰而興,南通向外界展示出自己最近代的一面。
1900國變中的商人(5)
張謇經商一生,所積財富數百萬兩,大多用於教育和地方建設。他的平常生活十分儉樸,每餐不過一葷一素一湯,沒有特別客人,不殺雞鴨。1903年,他應日本博覽會之邀去日本考察,買的是最便宜的三等艙客票。有人驚訝於他的節儉,他答曰:“三等艙位有我中國工、農、商界有志之士。一路與他們敘談振興實業之大事,乃極好良機,求之不得。”他曾計算,經商20多年中,用在公共事業上的工資、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