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清朝的皇帝 作者:夢幻天書

清眉目。按:自山海關至錦州,乃由西南往東北;由東北往西南,則錦州之南為松山,松山之南為杏山,杏山西南為高橋,高橋之南為塔山,塔山之南為連山(錦西),連山之南為寧遠(興城),即為吳三桂的防區。

當楊國柱敗歿於錦縣之南的呂洪山時,其他各軍亦已到達松山附近;在王樸夜遁、吳三桂等相繼逃走時,是由松山、杏山附近向西過高橋,至塔山附近為清軍所攔截,此即清太宗絕其歸路之計。王樸、吳三桂遇阻而退,還據杏山。及至第二次再逃,目的地是寧遠,自然仍舊往西;而清軍則已自塔山進至高橋設伏。

檢討此一役的因果關係,以楊國柱呂洪山中伏大敗為戰局變化的關鍵;而所以出現此一關鍵,則由於張若麒的促戰。張若麒亦《貳臣傳》中人,籍隸山東膠州,兩榜出身,以為楊嗣昌收買劾黃道周,得由刑部主事調兵部職方司。明朝兵部權重,四司中武選掌除授,職方掌軍政,其職尤要。《貳臣傳》本傳:

(崇禎)十四年,我太宗文皇帝圍錦州,總督洪承疇集諸鎮兵來援,未敢決戰。兵部尚書陳新甲遣若麒往商於承疇,欲分四路夾攻。承疇慮兵分力弱,議主持重;若麒以圍可立解入告,新甲益趣承疇進兵。若麒屢報捷,洊加光祿寺卿。既而諸軍自松山出戰,我師擊敗之,殲殪各半。若麒自海道遁還,新甲庇之,復令出關監軍。

又:《明史》二百五十七《陳新甲傳》:

時錦州被圍久,聲援斷絕,有卒逸出,傳祖大壽語,請以車營逼,毋輕戰。總督洪承疇集兵數萬援之,亦未敢決戰。帝召新甲問策,新甲請與閣臣及侍郎吳��櫓��虺隆笆�捎牽��梢欏保��倉胺嚼燒湃赭杳嬪逃誄諧搿H赭櫛捶擔�錄濁敕炙牡蘭洩ィ�諧胍員�至θ醯�庵鞽種匾源��垡暈�唬��錄準嶂辭耙欏H赭杷乜裨輳��罹�雜姓痘瘢�轎Э閃⒔猓�蘢嗌銜擰P錄贅搓菔槿こ諧耄懷諧爰ば錄籽裕�址蠲茈罰�觳桓抑髑耙欏H赭枰嬡ぶ罱����

其時張若麒在前方的身份為監軍,故得促諸將出戰,後來御史劾張若麒有“督臣洪承疇派軍遠出,若麒任意指揮,視封疆如兒戲,虛報大捷,躐光祿卿,冒功罔上”之語,此為明朝軍事指揮制度上積漸而成的一種不合理現象。但洪承疇既膺專閫之寄,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不必明言,實際上可以一方面敷衍張若麒,一方面獨行其是。兩百年後曾國藩、胡林翼平洪楊,即本此原則以行,視官文如張若麒,刻意交歡,推功歸之,“我打仗,你升官”,但求勿掣肘、勿亂出主意,卒成大功。我曾說過,同光之能中興,實由君臣皆熟讀《明史》,能懲其失。恭王當政,一本肅順重用漢人的原則,授權曾國藩節制五省,“不為遙制”,而曾國藩遂能以明末將帥為鑑,懲其失,師其長,如剿捻之布長圍、設老營,無非楊嗣昌“四鎮六隅,十面三網”的變化。今以洪承疇與張若麒、曾胡與官文之情況相比較,可為我的看法之另一佐證。

松山被圍至十五年二月,因副將夏成德獻城投降,清軍得生擒洪承疇、巡撫邱民仰、總兵曹變蛟、王廷臣,除洪承疇外,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皆被殺。留洪承疇是為招降吳三桂等邊帥,而殺邱、曹、王則是警告祖大壽。

據《貳臣傳》記載,夏成德獻城,先有期約,並以子為質,臨事極其秘密,以故統帥以下的軍民長官皆一鼓成擒。往日讀史至此,輒感困惑:且不說洪承疇謹慎持重,深諳韜略;即如邱民仰起家乙科,素有能名;曹變蛟與其叔文詔,為明季有數良將,流寇聞“大小曹將軍”之號,望風而逃,然則對夏成德從容通敵,豈竟漫無察覺?此為事理之不可解者。 。。

洪承疇功罪是非(4)

近讀陳寅恪《高鴻中明清和議條陳殘本跋》,始恍然大悟。按:楊嗣昌、陳新甲主和,凡研明史者無不知,《明史》卷二百五十七《陳新甲傳》:

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議和,私言於傅宗龍。宗龍出都日,以語大學士謝陞。陞後見疆事大壞,述宗龍之言於帝。帝召新甲詰責,新甲叩頭謝罪。陞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尋諭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已,言官謁陞,陞言上意主和,諸君幸勿多言,言官誡愕,交章劾陞,陞遂斥去。

按:起傅宗龍於獄,命為三邊總督討李自成,事在崇禎十四年五月,正錦州被圍之時;則知陳新甲始倡和議,即在此時。謝陞罷相,在崇禎十五年四月,已為松山已破以後。但崇禎之斥謝陞,並不表示放棄議和之意,須至這年八月陳新甲被逮下獄,始為不談和的表示。就此過程來看,陳新甲遣使議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