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小說:清朝的皇帝 作者:夢幻天書

據《全遼志》,乳峰山在錦州西南七十里,中峰如蓋,東西十二麓,拱城(按:指松山城)北向,憑山拒守,復以騎兵列陣於松山東、西、北三面,則當面之敵,不過南面高橋的清軍,眾寡之勢判然,但運動不便,亦以固守為宜;不意出戰失利,失去積聚。所謂筆架山,實在是兩個島:筆架山有大小兩座,對峙海中,潮退有石如橋,一廣八丈,長四里許;一廣三丈,長三里許。這跟覺華島是一樣的情形,由海道運糧至此,解除安裝兩島。其地在高橋與錦西之間的塔山之南,以地形、位置而言,當即是今之葫蘆島。

第二天又復接戰,《實錄》載:

甲子,敵犯鑲紅旗汛地,我軍擊卻之,旋復來戰。太宗文皇帝張黃蓋,指揮將士佈陣,敵望見悉退。太宗文皇帝諭諸將曰:“今夜敵兵必遁,我左翼四旗護軍,可至右翼汛地排立;右翼四旗護軍,及騎兵蒙古兵前鋒兵,俱比翼排列,直抵海邊,各固守汛地。敵兵有遁者,如百人則以百人追之;千人則以千人追之;如敵兵眾多,則汝等協力追擊,直抵塔山。”是夜初更,明兵沿海潛遁,我諸將各遵上命,由汛地邀截,奮擊窮追,殺死及赴海死者不可勝計。

按:洪承疇所率八總兵,最得力者玉田總兵曹變蛟,屯乳峰山七營就是曹變蛟的隊伍;其次為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可寄以厚望者,寧遠總兵吳三桂、宣府總兵楊國柱。松山之敗,始自楊國柱之中伏。楊為義州衛人,其侄楊振為本衛指揮,崇禎十二年,清太宗利用孔有德攜來的大炮首攻松山時,巡撫方一藻議遣將救松山時,只有副總兵楊振自告奮勇,行至錦縣以南十里呂洪山中伏,全軍皆沒,楊振被擒,令往松山說守將副總兵金國鳳來降。到得離松山一里許,楊振南向而坐,告訴他的隨從###說:“你到城裡告訴金副總兵,務必堅守,援軍馬上就到了。”###到了城下,如言轉達,金國鳳防守益堅,清兵無功而還。楊振、###則皆被殺。

楊國柱陣亡之處,即楊振殉職之地;《明史》卷二百七十二《楊國柱傳》:

國柱,崇禎九年為宣府總兵官,十一年冬,入衛畿輔,從總督盧象昇戰賈莊,象昇敗歿,國柱當坐罪。大學士劉宇亮、侍郎孫傳庭皆言其身入重圍,非臨敵退卻者比,乃充為事官,戴罪圖功。十四年,祖大壽被困錦州,總督洪承疇率八大將往救,國柱先至松山,陷伏中。大清兵四面呼降,國柱太息語其下曰:“此吾兄子(按:指楊振)昔年殉難處也。吾獨為降將軍乎?”突圍中矢,墮馬卒。

據此可知《清太宗實錄》所謂“明總兵八員,率兵犯我前鋒汛地,我前鋒軍擊敗之”云云,不免誇張。事實上是救錦州時,楊國柱的兵先到,與其侄一樣,在呂洪山中伏。獨怪楊國柱既為錦州以北的義州衛人,對這一帶的地形應該熟悉,且復有其侄的前車之鑑,而竟漫不經心,蹈其覆轍,此中真有天意在。

楊國柱之敗,不獨出師不利,大損士氣;而筆架山積聚之失,軍食堪虞,尤足以動搖軍心。清太宗至此,乃改變戰略:原來是見機行事,可戰則戰,不可戰則退;由於旗開得勝,因而決心改採攻勢。如前所引,將左翼(東面)四旗調至右翼,並自北而南比翼排列,直抵海邊,目的是在斷明軍的歸路。

《明史》卷二百七十二《曹變蛟傳》:

(崇禎)十四年三月,(洪承疇)偕變蛟、(馬)科、(白)廣恩先後出關,合三桂、廷臣,凡……駐寧遠。承疇主持重,而朝議以兵多餉艱,職方郎張若麒趣戰。承疇念祖大壽被圍久,乃議急救錦州……國柱戰歿,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承疇命變蛟營松山之北、乳峰山之西,兩山間列七營,環以長壕。俄聞我太宗文皇帝(按:《明史》為清人所修,故曰“我太宗文皇帝”,以明非明成祖)親臨督陣,諸將大懼。及出戰連敗,餉道又絕,(王)樸先夜遁,通、科、廣恩、輔明相繼走,自杏山迤南沿海,東至塔山,為大清兵邀擊,溺海死者無算。變蛟、廷臣聞敗,馳至松山,與承疇固守。三桂、樸奔據杏山,越數日欲走還寧遠,至高橋遇伏,大敗,僅以身免。先後喪士卒凡五萬三千七百餘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洪承疇功罪是非(3)

我所引用的《明史》,系據乾隆四年殿本影印;上引文中,有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即“東至塔山”之“東”字應為“西”字。敘戰史最要緊的是,地理方位必須清楚。如王樸等夜遁,“東”至塔山,則為自投羅網。山海關在西面,想遁回關內,自然應該往西,往東就不可解了。

我在前面曾敘過錦州、松山等地的關係位置,這裡需要再重敘一遍,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