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還留下了諸多治國之道,他特別囑咐妻子黃月英,自己只要一離開,就將這些書簡送到主公手中。
黃月英依依不捨,但是諸葛亮去意已決。
正當諸葛亮打算離開成都的時候,從東吳那兒卻來了客人,這位客人,諸葛亮也是熟識的,竟然是與自己齊名的龐統。
臥龍鳳雛,終於在成都城裡匯聚。
昔日諸葛亮與龐統交好,只不過因為兩人的政見不同,最終使得兩人天各一方,現如今,兩人各為其主,而且也因為主公的命運不同,致使自己的命運也不盡相同。
故人相見,自然分外話多。
諸葛亮邀請龐統喝酒,龐統也並不推脫,與諸葛亮大醉了一場。
在醉過之後,龐統才向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來意,道:“孔明,我此次來,是特意來傳一句話給你的,至於要我傳話的人是誰,孔明你只要一聽便知道了。”
諸葛亮道:“究竟是什麼話,士元,你倒是說來聽聽。”
龐統又道:“那人讓我來轉告你,他對於歷史,還是有一些眷念的。因此,應當某人去做的事情,還是應當某人去做。至於承諾,可以就此作罷。”
龐統沒有說得太細。但是諸葛亮卻已經聽出來了,這話一定是楊林說的。
只是對於楊林的這句話,諸葛亮卻有些沒有聽懂,什麼叫做“對歷史的眷念”,什麼又叫做“應當某人去做的事情,還是應當某人去做”,只有最後的那句話,諸葛亮是聽懂了的。楊林的意思,是自己不再需要去柴桑受軟禁了,自己可以在成都城內,繼續輔佐劉皇叔。
對於楊林的意思,諸葛亮頗為感激,但是轉念一想,楊林說這句話的意思,不正是已經堅信,現在的蜀中根本就翻不起浪,縱然是劉備身邊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劉備也只可能一蹶不振,至於想和東吳對抗,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了。
諸葛亮心中隱隱覺得不甘。再看龐統,諸葛亮問道:“士元,難道說,你現在是楊林的人?”
龐統也不隱瞞,徑直說道:“孔明說得正是,當下,我正是在楊大人的麾下從事,楊大人機智過人,總是能讓我看到一些新奇的東西。因此,我才甘心為楊大人效命的。”
大名鼎鼎的鳳雛。竟然毫不隱晦的表露了自己的態度。
龐統對於楊林,已經可以用“信服”二字來形容了。在諸葛亮看來,龐統一直恃才傲物,他若是心甘情願為一人效命,那麼只能說他是從心眼裡佩服這個人。
沒有想到,與自己齊名的龐統,竟然對楊林的評價如此的高!
只可惜,自己已經是劉皇叔的軍師,因此,諸葛亮是斷然不可能和龐統同朝為官的……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盟。
雖然諸葛亮和龐統私交甚密,但是卻因為所屬的立場不同,所以兩人對於重逢,都頗為剋制。
在飲過酒大醉一場之後,龐統也只是規規矩矩的向諸葛亮傳話,並沒有說其它的。
而在傳好了話之後,龐統就立即告辭離開,而諸葛亮也並沒有挽留。
龐統離開之後,諸葛亮就讓黃月英立即將自己準備好的那些治國之道給收好,取而代之的,是諸葛亮開始精心的準備如何去平息西南方向的叛亂了。
蠻王孟獲見蜀中大亂,以為有機可乘,便自立為王,若是長此以往縱容他,那麼蜀中的政權將名存實亡。
所幸的是,蜀軍雖然在長沙之戰中死傷大半,但是征討南蠻的兵力還是有的,還有一點就是,在長沙之戰中,蜀中的將領,卻沒有受到什麼損傷,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李嚴、嚴顏等將,都是強力的將領,除了對陣東吳之外,他們還沒有害怕過任何的軍隊。
諸葛亮只是對東吳的軍隊發憷,不過若是其它的軍隊,諸葛亮可不虛任何人!
長沙之戰大敗,諸葛亮也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來安撫人心,有了東吳的糧食援助,軍糧也是有的。
於是諸葛亮便稟告劉備,說南方叛亂,不可縱容,諸葛亮願意自己領兵,去平息南方的叛亂。
此時劉備已是六神無主,諸葛亮怎麼說,他就怎麼信。
於是諸葛亮率兵五萬,帶上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前往南方,去平定南方的叛亂。
孟獲雖然造反,但是他有幾斤幾兩重,諸葛亮還是很清楚的,在平定了南方之後,諸葛亮就決定將矛頭指向漢中了,如今荊州已經拱手讓人了,蜀軍能夠進攻曹操的線路,就只有漢中一條了……
話分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