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之戰,以東吳大獲全勝而告終!
而西蜀的軍隊,可以說是又輸了戰爭,又輸了品德。
在初戰未能取勝之後,蜀軍竟然以假意和談的方式,使吳軍麻痺大意,並擊其暮歸,也取得了一些戰果。
但是令蜀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東吳的騎兵部隊橫空而出,並且以僅僅一萬之眾,就擊潰了十萬蜀軍,其實力之強大,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蜀軍被擊潰,只能倉皇逃竄,最終在益陽被東吳的軍隊圍住。
若戰局再這樣發展下去的話,蜀軍將難逃被全殲的命運,可是當所有人都認為東吳的軍隊會趕盡殺絕的時候,東吳的軍隊,卻破天荒的答應了蜀軍議和的條件。
吳軍不僅僅對蜀軍網開一面,東吳方面,還針對蜀中一帶所出現的嚴重的蝗災,提供了糧食的支援,在議和成功之後,東吳的糧食就開始一批又一批的運抵成都,拿給成都的災民吃。
當然,為了議和,蜀軍也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那就是將荊州的土地,割讓給了東吳,不過從總的來看,這筆代價還算是合理,因此自戰敗之後,劉備已經失去了對荊州的掌控權,這荊州,早晚保不住,還不如送給東吳當做人情。
劉備輸戰爭輸品德,反觀東吳方面,不僅僅贏得了戰爭和城池,還使得外界對於東吳的評價,都格外的高。
就連深居於皇宮之中的天子漢獻帝,也罕見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說東吳“不爭城池,卻為民眾爭利,甚可也”。
漢獻帝當眾褒獎東吳,使得以皇叔自居的劉備。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
這場戰爭,漢獻帝雖然明裡沒有說什麼,但是劉備卻也知道。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獲得天子的信任了……
由於在戰爭中,劉備給了群雄一個寡廉鮮恥的印象。因此,對於蜀中一帶的蝗災,再也沒有人認為是東吳方面操縱的,只是認為此是天災,非人力所能為,而劉備卻將蜀中的蝗災,胡亂的怪罪到東吳的頭上,並且貿然興兵。最後導致功虧一簣,這是劉備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於是,當劉備灰溜溜的回到成都的時候,他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接連幾天都沒有面見臣工。
而臣工們也多有些離心離德,最初他們投奔劉備,是因為認為劉皇叔宅心仁厚,忠義盡職,但是當長沙之戰結束之後。臣工們都對劉備的人品產生了懷疑。
當然,擊其暮歸計策的始作俑者法正,他不斷的向天下人告知。那個餿主意是自己出的,與主公無關,主公只是受了自己的矇蔽,才使得被全天下人譴責。
但是法正的言論,卻沒有辦法改變外界對於劉備的評價,因為就算是主意是臣下出的,若主公是一位人品端正的人,是斷然不會同意如此的計策的。
法正見自己汙了主公的名聲,深感愧意。於是一病不起,終於於建安十九年四月去世。年僅四十歲,法正之死傳到了劉備的耳中。劉備潸然淚下。
法正雖然足智多謀,但是卻由於長沙之戰,致使晚節不保,不僅僅毀了自己的一世名聲,還使得主公劉備深受其害。
現在,劉備雖然名義上還是西川的主公,但是他實際上已經在蜀中百姓的心目中,已經沒有了威信了。
蜀中一帶由於蟲災,致使田地裡顆粒無收,百姓們之所以活了下來,是因為有東吳送來的援助。
在每一袋從東吳送來的糧食上,都繪著東吳的名號,無論是誰,只消一看到,就知道這些糧食是來自於東吳。
為了解決蜀中百姓的吃飯問題,東吳每天都會將糧食源源不斷的送到蜀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東吳方面卻沒有收取劉備任何的費用。
因此蜀中的百姓們,已經對東吳頂禮膜拜,不少百姓已經在家中焚香禱告,祈求東吳的主公孫能萬事安康,吉祥如意。
既然有了東吳的援助,百姓們吃飽了飯,自然就沒有了其它的想法,那些攻下了官府的饑民們,在得到了東吳的援助之後,也放棄了抵抗,老老實實的束手就擒,而蜀中的官府,也對這些被迫參加暴亂們網開一面。
在穩定政局的過程中,諸葛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他的東奔西走,運籌帷幄,才使得蜀中一帶的混亂局勢,在短時間內平定了下來。
如此一來,蜀中的百姓和官員們,也可以過幾天安穩的日子了,諸葛亮也覺得自己的使命已經結束了,應當去柴桑城履行自己的承諾了。
諸葛亮打算不告而別,不想讓主公知道自己與楊林之間的協議。
在離開之前,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