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楊林在和談的條件中,將荊州擺在第一,這也是在諸葛亮的預料當中的。
畢竟孫劉兩家的矛盾,主要就是集中在荊州一帶,若沒有了荊州,孫劉兩家,實際上是不存在矛盾的。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先取荊州為家,再取蜀中建立基業”的國策,而劉備也是切實的按照諸葛亮所提出的國策來遵照執行的,如今,荊州和蜀中都落入了劉備的手中,正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
不過在諸葛亮對劉備提出基本國策之前,孫吳的幕僚魯肅,就曾經向孫權提出過類似的國策,其焦點也在荊州。
都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重要,因此便遭到了群雄們的惦記。
可以說,赤壁之戰的根本,就是為了荊州的歸屬問題,而打敗了強大曹軍的孫吳,自然是有資格去爭取荊州的土地的。
不過,劉備卻搶先了一步,孫吳方面雖然假意支援,但是其心中,自然是惱怒劉備強奪荊州的舉動的,這些事情,自然是無可厚非的。
當劉備奪下西川之後,其實力達到了頂峰,不過那卻僅僅是曇花一現。
現在的劉備方,先是蜀中遭遇了百年難遇的蟲災,致使田裡面顆粒無收,又因為貿然出兵東吳,致使大敗而歸。
諸葛亮也知道,以現在劉備的實力,根本就守不住荊州,既然楊林都已經提出來了,那麼諸葛亮哪裡有反駁的立場?
於是諸葛亮說道:“楊大人,荊州之地,孫吳早就應當分一杯羹。我主劉皇叔,如果能早些意識到這一點,待取得了荊州之後。就與孫吳瓜分荊州的話,只怕就沒有後來的這些事了。
亮後悔沒有勸主公大度一點。致使東吳用計,使蜀中民不聊生,現如今,孫吳想要荊州,亮又怎麼能反對呢?”
諸葛亮說得頗為委婉,楊林卻聽得直樂。
和劉備比起來,諸葛亮可要識時務多了。
若是向劉備提出以割讓荊州為條件的話,只怕劉備會氣得跳起來。不過諸葛亮卻是從實際出發,知道劉備方已經守荊州無望,因此才被迫同意的。
楊林道:“諸葛先生,識時務者為俊傑,你能夠知道荊州的現狀,我也頗為欣慰,如此一來,這說服劉皇叔將荊州之地拱手相讓一事,便要勞煩諸葛先生了,還請諸葛先生以百姓為重。勸說劉皇叔遵從。”
既然第一個條件已經談妥,那麼接下來,就是東吳接下來的條件了。
諸葛亮知道。楊林已經能夠全權的代表東吳的主公孫仁,在某些時候,楊林的話就是東吳的主公的話,在外,楊林可以臨機當斷,可以先斬後奏。
“楊大人,若是以荊州為代價,換取兩家的和平共處,那倒是一件好事。希望楊大人能夠信守承諾,亮勸說我主劉皇叔割讓荊州。東吳便退兵回去,並送糧草支援蜀中。從此兩家再無兵戎相見。”
諸葛亮如此說的目的,是不希望楊林提出別的條件。
不過楊林卻笑了笑,道:“諸葛先生,你放心,我東吳的目的,其實就只有荊州而已,至於西川,我東吳卻無甚想法,不過,諸葛先生,我有一件事情,希望諸葛先生應允!”
諸葛亮問道:“楊大人,究竟是何事,你但說無妨。”
楊林道:“現我東吳勢大,西蜀方面無力抵抗,但是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總是西蜀遭遇了嚴重的蟲災,但是也不能保證不會捲土重來,對於劉皇叔來說,他能夠立足於亂世的根本,便是手下的人才,劉皇叔手中,強將如雲,謀士如雨,尤其是諸葛先生,更是個中翹楚。
在下連番邀請諸葛先生,讓諸葛先生為東吳效力,可惜的是,諸葛先生對劉皇叔忠心耿耿,不會輕易易主,而諸葛先生如此本事,若繼續待在劉皇叔的身邊,只怕劉皇叔捲土重來之日,便不會遙遠。
因此,我東吳斷然不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還請諸葛先生,對我東吳有所表示。”
楊林對諸葛亮如此器重,因此他不能夠容忍諸葛亮繼續為劉備出謀劃策,他所提的要求,合情合理,但是言語卻非常的冰冷。
諸葛亮嘆了一口氣,道:“楊大人如此看得起亮,真令亮有些受寵若驚。為了蜀中的百姓能夠安穩的度過蟲災,縱然是亮有千般不捨,也必須面對現實,若東吳真的認為亮是禍害之人,那麼亮在此承諾,只要東吳的糧食一送到蜀中,亮就立即獻出自己的性命,如何?”
楊林讚歎不已,諸葛亮為了蜀中的百姓們,竟然有如此的氣節。
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