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於東吳以及楊林的計策,恨得牙癢癢的,但是他也無可奈何,只能作為對方的棋子而被利用著。
對於諸葛亮來講,現在已經不奢望劉備能夠興復漢室了,像劉備這樣的君主,就算是得了天下,百姓們也不會有好日子過,諸葛亮所希望的,便是能有一位賢明愛民的君主能夠得了天下,免去了連連的戰亂,使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
這方面曹魏與蜀漢戰得不可開交,而東吳卻在蓬勃的發展著。
在糧食方面,東吳連年增收,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種植於貧瘠之地的番薯,都能夠獲得豐收。
楊林命人開鑿水利,灌溉良田,東吳本就是魚米之鄉,再加上了楊林所興修的水利工程,使得東吳的田地,就算是遇上了乾旱的天氣也不害怕。
靠天吃飯的日子,在東吳已經瞭然無存,百姓們種莊稼種得愉快,收成多,稅收又少,百姓們非常的富足。
因此,縱然是每日向蜀中供應不少的糧草。這對於東吳來說,也算不得什麼負擔。
在貿易方面,東吳的商人數量與日俱增。這些商人所起到的效果,便是活躍了吳蜀兩地的經濟。商人們透過買進賣出賺得缽滿,而東吳方面也靠抽取商人們盈利之後的稅收,也充實了財政。
在軍隊的建設方面,孫仁已經下令,改造所有吳軍的裝備,不再使用以往的鎧甲和武器,而是使用新的鎧甲和武器。
這些新造的武器鎧甲,全都是按照楊林的方法來鑄造的。在鑄造的過程中,混入了碳末,使得鑄造出來的武器,比以往的兵器更加的堅硬。
東吳的富庶,和貧困潦倒的蜀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蜀中一帶的百姓,非常向往東吳的生活。
在早些時候,東吳方面雖然悄悄的作為,徵集蜀中百姓加入東吳的軍隊或者是來東吳的土地上耕種土地,但是由於蜀中百姓們故土難離的心態。因此此舉收效甚微。
但是當劉備登基之後,又加重了蜀中百姓的賦稅,再加上曹魏進攻蜀漢。使得蜀漢又再一次面臨了禍亂。
在如此的情形下,就算是對蜀中的土地再不捨,百姓們也開始有了別的想法。
於是離開蜀地,來到東吳的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也越來越多,他們或者是加入了東吳的軍隊,或者是在東吳的土地上開墾荒地,自給自足,總之,東吳的日子。可要比蜀中的日子好太多了。
在孫仁和楊林推行“西蜀填東吳”的計策過程中,就連江北一帶的民眾。也有不少仰慕東吳的繁華,而私自前往東吳的百姓。對於這些百姓們,孫仁卻是將他們遣返回江北的。
不過這些人,卻是在楊林的示意下送了不少的錢銀的,他們回到曹魏的土地上之後,便開始向身邊的民眾們講述東吳的見聞錄。
“柴桑城中的地,是由黃金鋪成的,街上的店鋪的匾額,是由玉石雕琢而成的,金碧輝煌,令人美不勝收,在東吳,百姓們根本不用整日耕種,只要每日到田間曬曬太陽,糧食就會慢慢的長成了,而東吳的賦稅,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東吳的百姓們,家中的糧食都堆得慢慢的,百姓們每日能夠吃三頓飯,頓頓有肉,餐餐有酒。”
這些人不停的粉飾東吳,令江北一帶的百姓們人心惶惶。
訊息很快傳到了洛陽的曹丕耳朵裡,曹丕聽得可不是滋味,雖然這些去過東吳的民眾的描述非常的誇張,但是裡面卻是有合理的成分的。
柴桑城的地斷然不會是由黃金鋪成的,但是在柴桑城中,起碼有能夠將整個柴桑成鋪滿的黃金!
這些日子以來,東吳會隔三岔五的向曹丕送來貢品,而這些貢品,全是價值不菲的珍寶,曹丕從這些珍寶中,也知道了東吳現在的國力的確非常的強盛,在經濟方面,曹魏和東吳相比相差太遠了。
群臣之中,唯有司馬懿剛剛去過東吳柴桑,於是曹丕便找來司馬懿詢問道:“仲達,你去過柴桑,柴桑真的有那些造謠者所說的那樣好嗎?”
司馬懿道:“陛下,微臣在不久前,的確去過柴桑,說句不中聽的話,柴桑城的繁華,可是洛陽遠遠比不過的,城中的建築物金碧輝煌,令人美不勝收,柴桑城中,商旅絡繹不絕,縱然是入夜之後,也頗為熱鬧。”
隨後,司馬懿向曹丕詳細的描述了自己在柴桑城中的見聞,關於這些內容,司馬懿可是沒有撒半點的謊,的的確確是他的親身所見。
曹丕瞭解到,柴桑城中,就連平凡百姓,都穿著綾羅綢緞,女子們頭上所戴的飾品,也全是珍寶,由於民眾們都頗為殷實,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