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帝之愚,可以說古今罕有。清人評價:“若此恣害宮闈,作威擅殺,即明季亦所未有。”(《明通鑑》)明末的歷朝中,後宮形勢確實只有這一段最可怕。
天啟帝共有過三子二女,子嗣並不算單薄,可是居然沒有一個活過了週歲的。皇長子生於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十月,生下來不久就夭折。皇二子也是同月生的,活的時間稍長,九個月的時候嗚呼的,是得驚風症而死。當時有人推測,大概是內操放炮給嚇死的。皇三子是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生的。這個小孩有些來歷,他的母親是容妃任氏,其人“麗而狡”。據說是魏忠賢親自在京師民間挑選出來,獻給天啟帝的。皇三子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可惜也就活了八個月,在王恭廠火藥庫大爆炸時受了驚嚇,給嚇死了。
據劉若愚說,除了放炮、爆炸嚇死的外,那時宮裡養貓甚多,冬天燒火炭也不得法,皇子女還有被群貓齊叫給嚇死的、被火炭給燻死的,總之是沒養活好。
後人分析,天啟帝的子女壽命之所以不長,都是因為客、魏摧殘後宮太甚之故——大人都擔心保不住命,哪還有心思好好伺候孩子。
可是,昏君沒有誰認為自己是昏的。天啟帝鬧到後繼無人、家室不保,明明是魏忠賢惹的禍,他卻不斷地給魏忠賢加恩,一直加到了嚇人的程度。大概在那以後一千年裡,河間府都再出不了第二個這樣品級的大人物。
讀史到此,讓你不能不生出題外的感慨:真的是位置越高越聰明嗎?
正直者折翼,卑鄙者飛昇。凡是這樣的荒謬大行其道,無論是哪個君,還是哪個國,也就離死不遠了!
客、魏暴虐內宮,把皇帝的幾個老婆逼得落葉飄零,所存無幾。僅有良妃王氏(習稱東宮王娘娘)、純妃段氏(習稱西宮段娘娘),也是與張皇后一批由劉克敬選進宮的。均因無子,尚能保住平安。
我們讀史,總不免要攙雜一己的好惡在內。可惜,歷史在區域性的地方或在個人的命運上,並非總是善有善報。曾為國家力挽狂瀾的張皇后,在北京城破之日,不得不隨著她的小叔子和弟媳自盡,又能奈何?
據說,李自成畢竟還有仁心,並不想虐待皇族。得知崇禎帝上吊在煤山,嘆息道:“我來與你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見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
當時周皇后的屍體也被抬到東華門,容色如生。李自成見周皇后的全身衣服用線密縫,猜她是為避免死後受辱,便又嘆息了一回,命人將崇禎崇帝和周皇后的屍體搬運到魏國公坊下,發錢二貫遣太監買柳木棺收斂,屍體的頭下面枕著土塊(意為不棄社稷故土),放置在東華門外施茶庵。後又換成較好的紅、黑漆棺,派人抬到昌平天壽山皇陵處(見《爝火錄》)。因為崇禎帝在位時沒有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墓,昌平當地士紳自己湊錢,開啟早死的田貴妃墳塋,與其合葬。後清軍入關,才為崇禎帝修建了“思陵”。
至於與他們同一命運的張皇后,最終魂歸何處?不得而知。
那個由魏忠賢選來的容妃,據說是魏的養女。甲申鉅變時,農民軍逮住了她,她大言道:“我天啟皇后也。”眾將士竟呆住了(見《菊隱紀聞》)。
因李自成進京之前有嚴格軍令,“不得掠人財物與婦女”,否則殺無赦。農民軍開始幾日軍紀還好,因此未敢動容妃一根汗毛。這個女人最後落到清軍手中,被當成受優待的皇族,結局可能還不錯。
還有那位在“移宮案”中曾驕橫不可一世的李選侍(西李),就更是命大福大,不僅平安度過了甲申這一劫,而且還好好地活到了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歷史的細節,哪裡有什麼公平可言!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東林黨可不是好對付的(1)
魏忠賢在內廷和後宮橫行霸道,所遇到的抵抗很微弱。王安雖有威望,但為人性格疏闊,心腸軟,太低調,不似老辣的政治人物,被魏施以詭計輕鬆幹掉。後宮的娘娘們更是缺乏###經驗,無法招架客、魏這一對惡狼。
但是想要專權,僅僅擺平了宮裡邊還不夠,因為明朝的中樞行政實行的是二元制,皇帝和司禮監掌握一部分,另有一多半的政務,是掌握在外廷大臣手裡的。就政務的透明度和民主化來說,明朝要遠超過以前各代。因此,魏忠賢必須在外廷也要開啟局面。
說到泰昌帝和天啟帝初年的外廷局面,可以說是最不利於魏忠賢這樣的“大璫”胡鬧的了。因為那時候,有個勢力龐大的“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