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小說:鮮卑帝國 作者:蠍子王

等待來生受善報以至登上天堂。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災難,是因為人有慾望,有吃的要吃得更好,有穿的要穿得更好,在社會財富一定的情況下,人的貪慾永遠無法滿足,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各種各樣的爭鬥。有爭鬥就有災難,有災難就有痛苦。宗教讓人摒棄慾望,安貧樂道,基督、###和佛教大抵如此。放棄自身的各種慾念,心如止水,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佛教提倡出家為僧,將身外之物一切拋棄,與世無爭,那麼你必定是安全的,無痛苦的。

在幸福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佛,只有當災難和痛苦降臨的時候,人們才會想到佛,佛總是喜歡到災難深重的地方去,可以渡更多的生靈,而黯黑的世界也需要佛,中世紀的黑暗讓佛降臨到中國的大地上,他的先驅一個叫做佛圖澄的沙門就是佛。

第十三章 石虎興佛(2)

佛圖澄,本姓帛,西域人,一說本姓溼,天竺人,據此猜測,可能是西域的龜茲人。《魏書·釋老志》說佛圖澄小時候在烏萇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脫河流域)出家,而《梁高僧傳》則只記為少時出家,未載出地點。佛圖澄清真務學,生平未譯一經,未著一論,卻能誦經數百萬言,妙解深經,傍通世論,他的談話妙達精理,研測幽微。足見他不僅有精深的佛學修養,且漢文化思想造詣頗深,因而在中土如魚得水。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石勒的趙國之前,無論譯經、講說、傳教和造寺等活動,基本上沒有國家力量的介入,而是靠信徒們自身的力量而進行的。佛圖澄第一個成功地規勸皇帝石勒、石虎信奉佛法,支援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受到國家的保護。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一般僧人是透過譯經、注經、講經等方式弘傳教義,而佛圖澄感化石勒信佛緣自法術,因此,佛學界將佛圖澄稱為“神異第一僧”。

佛圖澄來到中土的時間是公元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這一年他來到洛陽已年近八十歲。在此之前,他曾在佛教盛行的敦煌停留過,所以《世說新語》說佛圖澄出於敦煌。到洛陽後,他想建造寺廟,但正值匈奴劉曜圍攻洛陽,前後趙正在開戰,只能作罷,於是潛澤草野,以觀事變,隱居起來伺機而出。 公元312年,佛圖澄見到石勒,石勒問他:“佛道有何靈驗?”佛圖澄即取缽盛水,燒香唸咒,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日,石勒由此信佛。其實從政治意義上講,石勒崇信佛教緣自佛學的教義和佛教的發源地,佛教源自印度,對漢人而言出自蠻夷是胡教,羯人恰恰是胡人,胡人信胡教,再由胡教感化漢人,統治漢人,豈不正妙,石勒就是要使佛教成為後趙國實施統治的工具。

石勒自稱大趙天王(天王之說源自佛教),後改稱皇帝。稱帝后的石勒對佛圖澄更加敬重,尊稱他為大和尚,甚至把自己的孩子都交給佛圖澄在寺中撫養,每年四月初八,石勒都要到寺裡去灌佛,以示對佛教的大力支援。

公元333年,石勒病死,他的侄子石虎廢掉石勒兒子石弘,自稱大趙天王。石虎,字季龍,生於公元295年(晉惠帝元康五年),上黨武鄉縣(山西榆社縣北)人,石虎的父親早逝,從小隨母親生活,由石勒的父親撫養,故有人稱石虎系石勒之弟。當石勒被拐賣到山東時,石虎隨母親仍留在山西。此後,由於西晉末年戰亂迭起,石虎與石勒失去聯絡,直到劉琨把他和石勒的母親當做禮物送給石勒,二人才得以重新見面,是年,石虎17歲。

石虎作戰英勇,弓馬嫻熟,深得石勒讚賞,被封為徵虜將軍。石虎也因此全力以赴為石勒建立後趙政權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功高震主,石虎懂得這個道理,石勒死後,利用輔政之機除掉石弘登基。石虎稱帝前期倒也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經濟上他提倡屯田,屯田作為一種公有制經濟形式,在戰時或者備戰時可以解決軍糧問題,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曹操和諸葛亮都曾推行屯田制,但在和平時期,由於調動不了農民的積極性,逐漸被取消。作為一個軍事帝國,石虎屯田純粹是為了備戰,由於戰亂,荒地很多,竟取得意外的收穫,農業大豐收。石虎將糧食依傍河岸建倉儲存,屯糧還是為了打仗,戰爭時不必長途送輸糧食。可因此又取得意外的收穫,發生災害可以就地賑災。

為拉攏士族豪強,石虎恢復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進一步推廣儒家思想,不僅如此,他還注重整頓吏治,嚴懲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員,石虎選殿中御史李矩為御史中丞,整頓豪強百官,對皇親國戚的違法行為,石虎照舊嚴懲不貸。經過整頓,吏治有所好轉,貪官汙吏橫行霸道的局面有所改變,連石虎都高興地感嘆,“朕聞良臣如猛獸,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