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引證過一些材料。為什麼中國沒有成長出資本主義來?
也許,上述自由勞動者的存在,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這一理由對於勞動力缺乏、土地資源相對豐饒的歐洲,是確實的(11世紀,英國人口不過200萬人,同時期的中國,在5000萬人以上)?也許,對於開闢了廣大無垠的殖民地的、地理大發現以後的歐洲,是確實的?後來我想想,這種確實,也不過是程度上的問題。因為如果它們的人口確實如此不足,就不會有逃亡到城裡因而獲得自由的農奴了。就歷史現實而論,其他的因素更為確實,所謂其他因素,《共產黨宣言》所指明瞭的,有航海、商業和殖民所擴大了的市場,蒸汽機和機器的發明。我想再補充幾點,那都是對照中國狀況,似乎不得不補充的:法權體系和意識形態所決定的、國家的商業本位的根本態度;歐洲古代,加上經過文藝復興積累起來的科學技術①;合理經營(包括複式簿記)②的知識;宗教革命,尤其是16世紀英國宗教糾紛中對天主教的深刻憎惡所激起的崇尚節儉積累的清教徒的上帝選民的意識。如果這幾條是合理的,那麼,蒸汽機之類的發明應該歸到科學技術這一條概括性更寬的條目中去,這一點,在100多年以後的我們看起來,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① 科學技術知識的發達,是因素之一,怎樣強調也不為過,南齊祖沖之的數學著作,竟然在唐代失傳了,因為沒有人看得懂。禮教的中國,這類學術的成就,必然是要煙滅的!
② 桑巴特認為複式簿記的發明,其偉大可與血液迴圈相比。日本明治維新時代鼓吹現代化最力、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福澤諭吉,親自翻譯過複式簿記的書。
3、經過以上考慮以後,我不免要以中國人的狹隘性,堅持我的資本主義定義了。我的理由還是狹隘的中國人的立場。18世紀末期產業革命以前,歐洲透過航海、商業、殖民確實大大擴大了它的地盤,它在文化上已經有牛頓、萊布尼茨、康德、休謨、洛克、杜樂閣;它已經征服了印尼、菲律賓,並且開始征服印度,美洲就更不用說了。英國已經有了國債券,有了英格蘭銀行,有了許多殖民公司。但是當時進步的歐洲對沙皇的俄國、蘇丹的土耳其、天朝的中國,還沒有顯出壓倒的優勢,相反,那時中國狀況和中國知識開始為歐洲人所知道的時候,他們對此還十分歆慕①。歐洲文明的潛在優勢那時固然已經十分明顯,不久就體現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但是,在產業革命以前,也就是在它還沒有實現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以前,它還不足以風靡全球,還不足以使“各民族都在滅亡的恐怖之下”“變法自強”。
① 魁奈的重農主義,被馬克思譽為資本主義福音的。是中國康熙皇帝的政績,是中國的重農抑商傳統傳到歐洲以後啟發起來的。
我這個狹隘的中國人的想法,從另一方面,即從世界史的角度來衡量,也許並不算是狹隘的。希臘羅馬文明,其實自古以來不過是世界上幾個大文明系統的一個,其他文明,例如中國文明,有過十分燦爛的成就,直到產業革命以前,世界歷史並未證明希臘羅馬文明的優越性。後代的我們,可指出它的法權體系、思想體系是其後來強大物質力量由以長成的基礎,但是當它實現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以前,它還沒有證明它自己優越的證據。假如我們把資本主義和希臘羅馬文明兩者間的關係弄得十分緊密的話,我們未始沒理由把資本主義定義為產業革命以後那種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而把產業革命以前的工場手工業,有組織的金融方法,規模十分宏闊的航海、商業、殖民,都看作現代化資本主義的準備階段。
4、如果我們這樣定義也還有幾分理由的話,我想進一步探討,現代資本主義何以發源於英國?
理由不外是上面所舉的那些。複述一下:
甲、就歷史背景而言,那時的英國承受了古代以及透過文藝復興所積累起來的全部科學技術、合理經營知識,承受了16世紀航海、商業、殖民的全部有利後果。並且,因為英國本身的特殊條件,還發展了這些有利後果。
乙、所謂英國本身的有利條件,有:第一,它組成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力量足以保護它的商業利益的擴張;這個統一的王國還以保護它的商業利益的擴張為基本國策(可與上舉西班牙相對比);第二,這個統一的王國作了異常的殖民擴張,但是它不是以建立一個羅馬式的、拿破崙式的大帝國為目標;它確實有成片的殖民地,即北美,不過,那是古代希臘式的殖民地,——對母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殖民地。
丙、它在航海、商業、殖民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