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其實是公社主義)是城市的政治組織形式。它們對誰也不擔負什麼義務。它得防衛自己。它本身好像是一個城邦。
十四五世紀以後,在我們熟悉的英、法大革命以前,西方經歷過一段開明專制主義時期。那些有名無實的國王,要統一民族國家,削弱諸侯的獨立性,他們所依靠的辦法有幾條:(1)組成等級會議;(2)和城市聯盟來鞏固王權;(3)對外作戰;(4)把諸侯弄到宮廷裡等等;逐漸統一軍權和政權。直接的征服(即王室消滅諸侯,使之“郡縣化”),是有的,不過,這顯然不是主要手段。
這樣,議會制度就逐漸形成起來。
英、法的大革命當然是重要的轉折點,不過,若沒有以上的歷史背景,那些革命也還是不可理解的。
三、議會的淵源及其演化
議會,是在等級君主制的根子上長出來的。最初的英國議會,只有一個等級:諸侯。有名的大憲章,是英國諸侯反對國王違反慣例、侵犯諸侯利益,起來造反所爭得的王室對諸侯的“不侵犯諾言”。城市生長起來了,商業發達了,關稅成了王室的收入了,王權利用城市來搞統一。議會的成員,從諸侯這一個成分,擴大到包括城市代表,逐漸地,議會就成了“和平的”階級鬥爭的集中舞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議會內爭取不到妥協,就在議會外用戰爭來決定問題。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革命,議會都是鬥爭的中心。對比中國的歷史,這又是中國人所不能理解的。
議會的演進史,是其所包含的成分逐步擴大、民主權利逐步下移的歷史。這就是說,開始只不過是等級君主制下封建的權利義務關係,最後成了民主政治唯一實現途徑的議會政治,封建君主和諸侯的鬥爭,本來和農奴毫不相干。但是少數特權人物之間的鬥爭,只要它是遵循一定的章程,而並不完全透過暴力,只要這種鬥爭的每一個方面,按照這種章程,必須力求取得群眾的支援,它就勢必要發展成為議會政治。舉一個例,英國大憲章,因為諸侯不許王室向他們非份勒索,規定朝廷要徵收錢款必須取得議會同意,從這裡就發展出來“不出代議士不納稅”的口號。開始,它成了資產階級的鬥爭武器,逐漸擴大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號召。這在中國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只有“迎闖王,不納糧”,從來沒有過“不出代議士不納稅”的口號,現在還是沒有。
議會的演進史,又使民主政治演進到不同於城邦直接民主的代議政治。城邦的直接民主,行政權立法權、統一於公民大會和元老院,沒有“朝廷”和“行政機關”與議會之間的對立。現在,議會是在諸侯對抗王室中成長起來的,議會代表立法權,而“朝廷”代表行政權。孟德斯鳩把它系統化為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
有一個具有立法權的議會,勢必要演化出政黨來。透過一個議案時的贊成派,演化成為執政黨,反對派演化成為反對黨。也唯有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才使政治和政策,成為公開討論的物件。否則的話,政治和政策,永遠是由“時代的智慧和良心”躲在警衛森嚴的宮廷裡作出決定。
四、英國革命、法國革命中的議會
英國革命以前,英國議會已經存在了好幾百年了。革命中王黨和革命黨的武裝鬥爭,是議會中的政治鬥爭的延續。克倫威爾之成為革命軍的統帥,以及後來成為“護國主”,都是議會任命的。雖然克倫威爾的獨裁,事實上消滅了議會。“光榮革命”以後,英國議會實際上取得了全部政權,王室不過是傀儡。
不過,直到1832年以前,英國議會實際上是貴族把持的。作為議員,是土地貴族的特權,王黨由貴族組成,民權黨也由貴族組成。後來的歷史家說,19世紀及其前,英國資本主義猛烈發展時期,資本家的任務是打算盤,掙錢。大官、將軍、大使以至其他權勢職務,全由貴族包辦。
和這種怪現象同時發生的是法國革命中議會的變化。大革命初期的議會,是英國式的。到國民公會-公安委員會時期,國民公會集立法權和行政權於一身,它是古羅馬式的、由代表組成的直接民主機構了。
達到這一步,透過了恐怖主義。那是真正革命的,和當時死氣沉沉的英國議會來比較,尤其如此。
不過,國民公會時代,其實為拿破崙皇帝鋪平了道路。也許應該說,是巴拉斯的反動,而不是革命的國民公會給拿破崙效了勞。不過,我們也可效法魯迅“娜拉走後怎樣”的口吻,問一下,羅伯斯比爾不死,而且徹底勝利了以後怎樣?也許,答案是羅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