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術,我們該如何去防禦和***?”
在場的所有人都能瞭解閃擊戰的威力,這和圖哈切夫斯基創立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如出一則,遼闊的東歐平原就是最理想的施展空間。
“我估計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西部的低地國家和法國,我們很快將能看到閃電戰的再一次演示。西線現在還是靜坐戰爭的形式,但英德雙方已經在爭奪北海和北大西洋的出入權。鑑於一戰時期德國公海艦隊被英國封鎖在‘波’羅的海的教訓,德國海軍一直把下一次大戰中控制北海和大西洋的海岸線作為最優先考慮的戰略目標。所以德軍有可能會進攻中立國挪威,時間甚至會比進攻法國的時間還要提前一段。”
“你認為德軍會同時在向北和向西兩條戰線同時開戰?”聽到林俊的話斯大林問。
“是的,斯大林同志。對於德國來說奪取出海口非常非常重要,希特勒會急於控制丹麥和挪威。而挪威的軍事力量對德國來說不值一提,而可能會援助挪威的英法軍隊只要西線進攻一發動就會撤退,法國人最多頂上兩個月,那時英法聯軍就是自顧不暇,管不了挪威死活。”
法國是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林俊說的“頂不了兩個月“的殺傷力不小,有些同志的眼神表明他們似乎有些不相信。這也難怪,想想一戰的情形就知道法國佬當時有多難對付。
“兩個月可能還有些保守了,有可能一個半月內就能解決問題。”
消滅‘波’蘭‘花’了26天,法國只堅持一個半月不算誇張。斯大林瞭解林俊“如何突破法國防線”的那套理論,同意林俊的意思:“同志們不用急,我們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準備,就等從德軍進攻法國的戰役中吸收些能量,考慮考慮換成我們該如何面對。”
老爺子發話了,別人還發表什麼意見?林俊繼續往下說:“當某一天我們同德國正面‘交’手,還很難確定先進攻的一方是誰,這要由具體的世界局勢來決定。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裡有個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這個指的就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它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我們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德國人的閃擊戰有些地方是相同的,儘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但畢竟這個衝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衝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所以這點也是我們需要做思考的。”
林俊走到牆上的歐洲地圖邊:“我們有寬大的縱深,而德國在佔領了‘波’蘭後也有。”用指示杆指了指南部歐洲部分,“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很有可能會加入德意集團,更不用說德國必將佔領的法國等地,這樣德國的戰略寬度也將及其寬大。”
“一個小小的‘波’蘭能夠一鼓作氣拿下,但如果對方的戰略縱深足夠、先期防禦得當,因為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夠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問題,那麼,同志們,後果就嚴重了考慮將來可能爆發的戰爭,做充分的準備。”
德國進攻蘇聯,那就是要面對小半個歐亞大陸;蘇聯進攻德國,那就是對付半個歐洲。無論是誰等到要真開打的那一刻,條約就是廢紙,但要考慮其中的將是無比龐大因素,有些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戰略原因。
為什麼歷史上在柏林戰役時,還有那麼多的紅軍指戰員不顧最後的勝利就在眼前,奮不顧身勇敢向前,根本不考慮自己的生命?而德國在防禦階段為何有些部隊士氣渙散?
用林俊自己對自己嘮叨的話就是:“***!難道一定要等著捱打?!”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打倒庫西寧!
。我們的航空兵雖然直接歸屬各集團軍,但空地聯絡方面的效率還不及德國人,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斯大林大概地看了一下就‘交’給了伏羅希諾夫,後者同總參謀長湊在一塊看。
“這次進軍是我們大縱深作戰理論地一次很好的練兵。反映出來的硬傷也有很多。比如在後勤方面。:我們並沒有受到‘波’蘭人多少實質‘性’地抵抗,但有些部隊因為推進速度過開,導致後勤上的脫節。有些機械化部隊甚至出現坐等加油的情況。我做為進軍總指揮也要為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負責任,但也體現出來我們在軍隊後勤方面的不足。”
“我設想能否在國防委員會內設立一個新的部‘門’,專負責部隊一切後勤事務地總後勤部,而自上往下的後勤體